微信分享图

氤氲无象似有象:杨伟东的纸上综合材料作品

2008-01-09 10:46:27 高岭

  绘画的方式有许多种,有人用具像写实方式,有人用抽象表现方式;绘画的材料也有许多种,有人用油画颜料,有人用丙烯材料,也有人用水墨材料……无论是用何种方式和材料,绘画表达作者对于周遭世界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而言,因为中国当代社会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状况,感官性现象和经验性体验充斥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在价值体系上所蕴涵的混生性,造成了艺术创作中社会学资源的大量引入。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艺术作品中有形有色的人物和场景占主导角色,因为今天包围在我们周围的正是这满目皆是的声、色、形与像。  很难想象我们今天的艺术景观如果完全被这种停留在现实视觉经验层面的取向所支配,艺术自身本应具有的丰厚精神魅力如何展开。事实上,在中国近年来艺术领域的这种“显学”之外,依然有许多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和独到的材料,在创作远较这种再现社会变化、矛盾和冲突更为丰富的内在视觉真实,后者的主要特征是抽象性视觉语言表达。  杨伟东的纸上综合材料作品正是属于这种超越现实视觉经验范畴之外的抽象性视觉语言表达。在杨伟东的作品中,尽管使用了其他一些辅助性材料,但纸与墨是基础性的材料,所以观赏和分析他的作品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前些年发生的实验性观念水墨艺术的创作现象,不能不使人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差异有所思考。在我看来,实验性观念水墨力图克服传统水墨材质自身的不足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推进,但是这种推进最终将丰富的视觉语言经验还原为普泛的宇宙观和哲学图式,脱离了水墨原本所包含的人的性情和意味。  发扬、光大水墨自身所潜含的笔墨意趣,从而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生活的时代需要,并且用来树立中国艺术在世界当代艺术中自身的立命之基,是许多富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努力的目标。然而,强烈的使命感和危机意识不能取代艺术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从笔墨的微观处着手而最后通达于宏观的宇宙精神,这其中始终脱离不了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作品的才情和意趣,始终脱离不了艺术作品所透露出的意象性建构和从容心态。  从当今生活声、色、形与像的感官性现象和经验性体验中抽身,向内关注自己内心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悸动,却又有别于那些空泛的宇宙图式营造,这是我喜欢杨伟东水墨的理由。他的作品不属于那种宏篇巨制,几张看似随意撕裁的宣纸水墨,被拼贴和托裱在另一张纸上,留下了拼贴时的拖痕;而墨色的再次覆盖和浸染,又使几种不同时间画出的不同纸张上的墨色图像被重叠和修正。这种反复浸染和覆盖配合上独特的淡墨色调,使得原本并不厚重的画面图像变得生动起来,它们与画面上大量的空白处相呼应,使人在视觉心理上幻化出超越于眼前画面形象的视觉审美意象。整个画面形象的沉稳与空间的灵动相互呼应与合和,传达出中国式奇妙的审美意趣。  从有形有象的世界到无形无象的世界不容易,理由在于要摆脱纷繁复杂却又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物质世界;从无形无象的世界再呼唤出有象的世界则更不容易,理由在于艺术家要克服抽象的思维逻辑的干扰,始终保持艺术作品视觉语言自身独特的特征。而要做到这种辨证的要求,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有一种不为物所累、不为己所困的从容心态。对于杨伟东来说,我们不能用融合中西这样的套话来评价他的作品,但是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确实体味到回归艺术自身的笔墨趣味和意象建构的尝试,而这一点正好与现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了二十多年后,人们对于何为中国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格外关注相吻合。  在各自的艺术创作中,如何始终能穿越现象世界的困扰和诱惑,从自己的本质性内在感受出发,这其实是对于一位艺术工作者最为真实的要求,杨伟东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了我们。  2006年5月30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