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泛雕塑”概念的当代意义与文化支点——及其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2008-01-16 15:01:22 翁剑青

  “泛雕塑”作为一种艺术的概念乃理想来看,它具有当代社会意识以及方法论的意义。就语词的概念和内涵来说:“泛”(“宽泛”或“广泛”)是与“局限”或“限定”相对而言的。在人类的艺术历史和经验中可见,形成一个时代或区域的艺术形式、审美态度及其文化观念的“限定”与“宽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可能来自社会、政治、宗教及各种文化领域的作用。我以为,“泛雕塑”的提法及其概念的运用,首先得益于中国当代社会及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得益于雕塑界寻求艺术创作的繁荣、自由以及雕塑与社会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多样性诉求的对应,以利于其自身和社会文化的积极发展。概括地说,“泛雕塑”概念及其艺术实践的当代意义和文化支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泛雕塑”概念在雕塑的艺术语言及自我认同上(包括其造型的表现手法、叙事方式和形式类别)可以力争其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发展,如在雕塑作品的形式、题材、材料、创作方法、展示方式方面主张更为多样的并存和创造性的发掘;在艺术审美及精神诉求方面,主张宽容和接受差异;在雕塑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方面主张打破传统的概念,主张各种形式和资源的灵活运用,把“架上”雕塑和户外雕塑,叙事性雕塑与表现性雕塑,纯观赏性雕塑与可介入性雕塑,纪念性(或唯美性)雕塑与实验性及综合性雕塑(如现代装置、综合材料及景观雕塑等)的界限予以突破或综合。使得当代雕塑在平面艺术、影象及多媒体艺术发达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和特性,在推进雕塑艺术形式语言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不同社会文化层次的审美与精神需求。事实上,始于上世纪初以及60年代前后的西方现代雕塑历史中的现成品艺术、集成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综合材料艺术、观念艺术及地景艺术的形式和文化观念中,就已经为我们展现了“泛雕塑”的创作景象和现当代艺术精神。可以说,我们在西方艺术家杜尚、沃霍尔或奥登博格以及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等众多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观念的探索中,都可以领略到新艺术的多元价值及其艺术的创造意志。而在后现代语境下关注和理解“泛雕塑”的理念,则会有利于我们把传统概念的“学院”式的雕塑创作,政府扶持的专业创作机构的创作以及体制外的创作力量及成果加以发掘和出新,在多元并存、相互交流和激励中丰富本时代的雕塑形态与内在精神。  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泛雕塑”的概念可以在艺术实践的方法论上丰富雕塑的时代内涵和社会精神。“泛雕塑”有利于使雕塑在创作理念、创作方法以及在介入社会和公共环境方面赢得更为广阔的资源和展示的空间。我们认为,“泛雕塑”的理念有利于发展艺术的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方向,使得雕塑艺术不是机械地复制已经被记录的雕塑史,而是能够更为自由地、主动地去创造属于当代的雕塑史。由于“泛雕塑”理念在艺术题材、表现形式、媒介材料、展示方式以及在艺术观念上提倡多样性、多元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雕塑介入各种开放的公共空间,反映社会多元文化的形貌,适应文化和生活环境特性的不同需求方面都有着显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主张公众参与和服务公众社会的当代公共艺术,在提倡艺术形式和社会互动方式的开放性和探索性方面——都为“泛雕塑”形态的存在与介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为“泛雕塑”在艺术的“边界”和艺术的社会意义等问题上采取了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应该说从公共环境的美学品质及公共精神的体现一直到城市家具及公共设施的艺术创造,或从艺术家个人经验的展现到社会群体及地区文化精神的表现方面,都需要开放的和多样性的艺术形式与实施方式的介入。  应该说,由于“泛雕塑”概念拓宽了雕塑的物质形态及其社会的功用,使得雕塑的审美形态和文化精神可以得到更加自觉和自由的发挥,它有利于使多样的艺术形态与建筑形态、景观形态及各种应用性设计形态加以有机的融会和创新,也使得更多的艺术家和观众可以参与到艺术的互动和交流中来,以至使雕塑艺术与普通大众的生活及娱乐更加亲近,拥有更多层次的观众和更具有公共性。显然,“泛雕塑”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艺术形式的问题,而它的内在精神还在于试图努力使雕塑艺术能够服务于当今社会和更多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可以说,当代多元结构的社会中的精神需求、环境美学的需求以及公众话语交流的需求,都是“泛雕塑”理念及创作实践所要面对和努力的方向。人们有理由期望,通过“泛雕塑”精神的体现,将有助于艺术家在实现个人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把雕塑艺术作为愉悦大众、美育社会、改善生活环境以及参与社会批评作为己任,体现出当代雕塑和雕塑家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在具有“开放”、“多元”和“实验”的时代精神及信念之下,把雕塑艺术作为一种建设和改造社会文化的积极方式和途径。  总之,“泛雕塑”不是一个艺术运动或艺术宣言,也不是一种风格体系,而是一种时代精神在雕塑领域的文化理念,它的重要意图在于拓宽雕塑及其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提升雕塑实践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使命。我以为,这正是“泛雕塑”的当代意义及其文化的支点。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