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心沫:重建的美术学院

2008-02-25 11:42:58 李心沫

  ——从天津美院综合绘画系看当代艺术教学

  正处于试验和建设当中的综合绘画系作为新兴学科面临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来自这个学科本身,而是来自于其所处的环境——现存的教学体制和教育现状没有给当代艺术提供良好的土壤。非但如此,当代艺术还处于被误解和被拒绝的境遇当中。这种拒绝不仅仅来自于缺少艺术素养的专业之外的人们更直接的来自于专业内的人士,这其中主要是保守派对当代艺术的否定。那些一度激进在艺术领域作出过大胆试验并且遭到拒斥的艺术革新者如今竟变成即得利益者而成为更前卫的艺术的阻碍者,新保守派(停留在“现代主义”阶段的创作者)从旧保守派(“古典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捍卫者)的藩篱内冲出,思想认识的新的屏障又使他们将自我与正进行当中的当代艺术隔绝。后现代艺术思想理论引入的滞后和国内当代艺术创作的劣制成为他们固步自封的理由。大多数人只接受到毕加索,马蒂斯,在审美现代性的层面上对艺术进行解读。而对杜尚之后的观念艺术则采取规避和怀疑的态度。

  在天津美院这个被传统笼罩着的地方情况更是如此,传统的以画种论划分艺术科系的模式根深蒂固,其中国画系成为天津美院的特色系而使天津美院的上空凝固了挥之不去的传统文化阴云。这里的理论系也几乎成为专门研究中国画史的系,当代艺术的批评理论和制作不管在相邻的北京城内怎样如火如荼也丝毫不能动摇它死守传统人文精神这座墓穴的决心。现代艺术学院在种种钳制当中求得发展而且显露出生机原因在于80后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选择专业时更倾向于数字媒体、公共艺术、综合绘画这些新兴的专业。国画书法专业则由于与当下生活状态、工具使用的隔阂与疏离而渐渐淡出新生代的选择视野。从整体上看美术学院的教学是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是需要改革的,这就是把当代艺术教学真正纳入到美院教学体系,使美院成为当代人和当代艺术的美院。

  艺术的概念既然已被打开它就会向更广阔的未知的领域漫溯,前卫艺术的成就遂成为未来艺术的起点,背对着当下不可能生长出未来的艺术。新的艺术都是在敢于实验者和敢于创造者的手中产生的。那麽美术学院要培养的正是这些“敢于实验者”和“敢于创造者”。如何培养起这种实验与创造精神则成为美术学院教学的目的。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艺术家,当“人人都是艺术家,什麽都可以成为艺术”之后。艺术的评价标准完全改变了,那麽当代艺术家所应具备的素质就已不是对一种技术或工具的熟练把握程度和对图形、色彩、空间的感受能力而是发现与建构的能力—— 他们要从生活的世界 中寻找到他们创作的原点:意义,并且用一种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成为有观念的形式,然后就是用理论的阐述使作品得以确立。当代艺术家或许要做更多超越他们的手上功夫的事情。他们的活动空间也会从一间画室转入公共空间与社会场所。那麽当代艺术的教学首先是教给学生判断和思想 ,然后才是选择恰当的媒介。这恰恰与现行的先从专业技法训练再到专业创作的教学模式相反, 从这个意义上美术学院是需要重建的。如果这个当代艺术教学的精神线索没有明确,即使开设了新媒体、综合绘画、公共艺术这些新专业,也只不过是新瓶子装旧酒,徒成为表面工程。

  在这里我以天津美院综合绘画系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师资的缺乏

  综合绘画系应该是具有当代艺术性质的系,它不同于传统的绘画专业,也不是不同画种的简单拼合,而是以当代艺术的思维和理念进行综合媒介的探索。那麽就要求在这里任课的教师应具有当代艺术的理论背景和当代艺术的创作经验。当代艺术没有固定的标准作为评判的指标,艺术跨出了艺术的边界,艺术教育就要打破原来的审美体系的教学而进入以跨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学的探索。当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对可能成为艺术的艺术的理论阐释则成为艺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课题。而且首先要明确的是当什麽都可以成为艺术时艺术还会有优劣之分而不是象大多数人认为的当代艺术只有差异没有高低,用当代艺术的多元化掩盖艺术的劣制。这个参照系有可能是以往的艺术史或是当代艺术实践,内在的“意义 ” 和作品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批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的性质共同构成当代艺术评判的潜在规则。这也正是我对当代艺术由于其无标准而无法教的回应。那麽我们回到当代艺术教师的素质这一论题上 ,当代艺术教师有可能不是以某一画种为专长,但他们一定要有当代艺术理论、人文学科的知识结构,运用其敏锐的判断引导学生和对学生的创作提出有效的建议,教学在这里已不是教育工作而是创造活动。但在综合绘画系的任课教师大多是传统绘画专业出来的毕业生,缺少当代艺术的理论背景,所能传授的只是每一画种的基本技法和语言, 因教师缺少方法论和观念的教学而使综合绘画系的教学又变成画种论框架内的以技术为主导的教学。在公共艺术系、新媒体艺术系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公共艺术系成为环境艺术、壁画和雕塑的综合系而新媒体艺术系则变成专修动画和软件的系。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症结:一方面是师资的缺乏,另一方面是整个当代艺术教学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二、课程设置的弊端

  在 现代艺术学院,所有刚入学的新生都要接受一年基础部的课程训练,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作为现代主义基础的材料与构成。这些课程并不注重学生图像分析与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主要侧重于制作的过程,学生们沉浸于视觉效果的审美趣味和制作体验,以此来取代对当代艺术、艺术理论的思考。虽然用一年的时间打下了一个看似基础的基础,但是并不能以此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基点,因为当代艺术的基点是观念,思想的奠基才是重要的起始。接受一年的基础部训练之后学生们回到所在的系开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艺术这样的专业由于与基础部的基础课的无法衔接而要重新学习专业基础,即使是综合绘画系这样的基础训练也存在问题,学生只是表面上接受了视知觉的训练但没有艺术思维的学习,所以学生只在物质材料的层面上接触到零散化的艺术碎片,而没有 从理性的角度对艺术进行整体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更加没有触及到当代艺术的“观念”这个核心。所以这个基础部的教学就缺乏了合理性,而且基础课之后的严格的专业划分也限制了学生选择艺术媒介的自由,变成被动接受一种专业技能,从而远离了当代艺术的宗旨。当代艺术的基础课程应从思维的训练开始,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教学应成为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还要开设人文学科的导读课程(可以到综合类大学选修),把讨论作为授课的形式,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在综合绘画系我们看到这样的课程设置:色彩表现(色彩)、水墨建构(现代水墨画)、印刷语言(版画)。 每门课一个月的时间,学生每次课程都感觉刚刚入门便结束了学习,下一门课又是从头开始。两三年下来 ,似乎也涉及了有关绘画的各个领域,达到了“综合”的目的,而实际上综合绘画变成了画种聚会,浅尝辄止,互不连贯的学习更多导致学生的困惑和茫然, 他们发现他们的绘画技巧比不过绘画专业的学生,思想观念又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甚至对这个专业产生怀疑。所有问题都来源整个教学计划,设计者一开始就对“综合绘画”作了概念化机械式的解释。

  三、当代艺术教学所面对的学生

  艺术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教育,一个健全发达的社会都会注重对艺术教育的关注与投入。作为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作用于公民的精神气质和民族心理 。当艺术在“古典主义”时期完成它的“教化”功能,在“现代主义”时期完成它的“美化”功能之后,当代艺术又以它对文化的反叛姿态还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和对社会的介入对当代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在美国和欧洲艺术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直到高中阶段学生会得到相对完备的现代主义视觉训练和美术史知识。与我们的把美术排除在应试的文化课教学之外相对,在法国的小学里面每周都会有一天的课到博物馆里去上,在那里学生建立起艺术发展的图像记忆,对艺术的兴趣与品位在不间断的艺术环境的浸透中逐渐培养起来。那麽当一个学生选择艺术作为自己的专业时,他是以理想主义的心态去探索艺术而不是象我们这里实用主义的把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早期艺术教育的缺失和应试教育的戕害是美术学院培养不出艺术人才的前提,在日趋升温的美术院校报考热潮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美术院校扩招给美术教育带来的压力,在这里教学导向也存在问题,艺术院校成为文化课成绩偏差的学生的最后归宿,文化课不好就报美术院校似乎成为大多中学追求升学率的共同策略,而美术学院招考方式也正和这种策略形成共谋关系,美院招生并不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选择艺术学生,而是依照文化课专业课的分数录取,所谓的专业课就是早已程式化八股式的作为写实主义基础的素描和色彩。这种素描与色彩其实早已远离了艺术异化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应试绘画,它其实既不遵照客观真实也不反映主观感受,最多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集训大家都可以掌握的一种技法。当学生通过入学考试后误以为这种应试绘画就是绘画基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只是学到了一种病且与艺术毫无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到自己对艺术的真正认识,它成为一种阻碍力量,因为它是那样轻易地就占据了学生的第一艺术感觉成为挥之不去的第一印象。在美术学院,以技能教学为主,关于思想认识的教学几近空白, 这样的教学只能使热衷技艺的学生越来越呆板麻木,使善于思考的学生越来越茫然困惑。在综合绘画系,学生的状况大概有几种:前期受到过较为扎实的写实训练的学生都会把绘画尤其是具象绘画作为自己的追求方向,他们排斥当代艺术;而有些早期接受过中国传统书画影响的学生则完全变成老生老气的民族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很难进入到当代艺术的思维方式;还有一部分没有多少绘画功底的学生接受当代艺术似乎少了一层思想的障碍 ,但他们又容易受到社会上正在流行的时髦艺术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学生给教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是工作室制让学生自由选择艺术方向和媒介也不会出现问题,问题在于所有学生别无选择地被安排在一个班级,不同倾向的学生都接受统一的教育,统一固然便于管理但却违背了艺术的自由原则。体制意识凝固下的美术学院恰与当代艺术无边界的精神背道而弛。

  那麽美术学院如何转变为当代的艺术学院就成为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除了上面谈到的师资和设课一定是当代的还有就是美术学院要转变它的理念和职能,首先告别前现代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客观、模拟空间、强调叙事的方式也告别现代主义艺术教育注重主观世界,张扬个性与情感,把学生创作引向表现与几何抽象的方式,而进入到后现代的多元综合的教育主旨或后现代之后的更前卫的艺术教育的构思之中。这种当代艺术教学构思建立在跨学科的基础之上,把思想观念的教学作为学院艺术教学的主线,真正打碎画种论的框架而把单一技法的教学变成多种媒介自由选择的教学。使学院真正成为当代艺术试验与创作的地方。那麽美术学院就需要一种开放自由和包容的姿态。这时的美院应该是站在学术前沿会聚各种声音的地方,而不是鸦雀无声没有学术争鸣或者是只有一种声音。天津美院正好让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在这里任教的大都是本院的毕业生而鲜有外聘的有影响的理论家和艺术家,这里也就缺少了一种学术氛围。没有比较,教师之间没有竞争,因为没有相关的教师评估制度(如果有也只是表面形式因为对老师评估的权力不在学生的手中),最平庸的教师也会有课上,上到学生昏昏欲睡或者逃离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形不成自由交流的空气。在综合绘画系即使学生有一些好的创作构思也由于没有得到具体的指导而夭折或者是被对当代艺术无知的教师否定压制下去。久而久之学生连想像的能力都丧失了,对当代艺术的探索的愿望也会渐渐淡化,对艺术的困惑和就业的压力驱除了大多数人最后一丝对当代艺术的冥想。转而回到架上或者做技术上的学习,以其实际且容易把握来安抚内心朝向更前卫艺术时的的恐惧——因为很多人不认为那是艺术或是不好的艺术。

  在天津美院我们还可以看到严格的学校管理,考勤制度、寝室管理制度,安全教育、思想教育曾出不穷。在这样的束缚下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的艺术氛围应是一个神话。结果这里的大学生又变成了高中生,到上课的时间随着他人鱼贯而入不管那节课怎样沉闷无聊也要忍耐到下课,因为这是纪律。

  当代的艺术学院不仅要提供给学生系统明晰的艺术史知识还要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正在发生着的艺术,为学生创造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途径。最新近的艺术展览、艺术作品以及艺术批评都应成为向学生介绍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和展览机会。让学生建立起做当代艺术的信心和进行当代艺术试验的勇气。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这种重建美院的构想很象是一次艺术教育的梦呓,但我想所有有识之仕都会倾向于使它变成现实,让美术学院还原它真实的名称——艺术学院,并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学院:思想与艺术交汇的地方。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