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范传灯’胡佩衡中国画精品回顾展”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2008-02-28 10:08:47 本网记者
继2007年成功举办了启功、姚有多、任率英、于非闇四位大艺术家的专题艺术展之后,“画范传灯---胡佩衡中国画精品回顾展” 于2008年2月29日至 3月31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这是北京画院组织策划的“二十世纪北京美术大家系列展”的第五个专题展览。本次展览将带领我们再重读这位已故的二十世纪美术大家的艺术风采,重新审视胡佩衡的艺术在现当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本次展览以胡佩衡的生平、艺术风格与美术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汇聚了北京画院以及胡佩衡后人收藏的胡佩衡书画艺术精品78件,画稿32件,诗稿7件,还有部分生平与艺术活动文献文物资料一并展出。其中的临摹、写生、构图画稿多是首次公开面世,从中可以反映出胡佩衡的艺术追索历程,一些生平图像资料、早期出版编辑的书籍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全面反映了胡佩衡的美术教育活动。本次展览对于对胡佩衡在美术史上的价值与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学术上的突破,提出了胡佩衡生平的分期,重新梳理了胡佩衡风格演变过程,确立了胡佩衡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本次展览在办展理念、展示手法上面也有很多创新之处,强调了可视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精心遴选书画精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次观摩研究胡佩衡绘画,领略鉴赏中国传统艺术的宝贵机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学术意义与社会影响。 胡佩衡[1892-1962],北京画院著名画家,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蒙族人,原籍河北涿县,祖辈时迁居北京。胡佩衡幼年丧父,家庭靠粮店股份维持生计。七岁入私塾,后毕业于私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新华专门铁路学校。胡佩衡自幼喜绘事,从临摹古画入手,后追随西陵山水画家李静斋,得以临摹李家收藏的明清画作,尝试用古法进行写生、创作,坚持不懈自修钻研。胡佩衡二十岁时步入画坛,受到北京画坛名宿姜颖生、林琴南指授,随金城、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等京派名家交游切磋,艺术逐步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壮心不已,转变画风,创作出了一批讴歌新生、祝福祖国的画作,他还用自己的艺术回报社会,购买国债支援国家建设,参与抗美援朝作品义卖活动,支持国际友好事业,先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等职务。 胡佩衡的绘画以山水为主,兼擅花鸟,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作品主要以临仿古画为特点,主要临仿元四家中的王蒙,明代吴门画派沈周,清代八大、王翚、石涛、龚贤各家,大体以南宗为主,也涉猎北宗,后期临仿之作大多参入己意。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胡佩衡对传统诸家画艺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家面貌。他的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大抵有两种面貌,一种结构反复,勾皴细密,从南宗变化而来。一种多湿笔泼墨,笔线粗壮,泼辣奔放,对于墨法继承之中又有开拓,总体风格为笔精墨润,设色淡雅,意境深邃古朴。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胡佩衡又在传统中国画转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重新提倡以古法写生,寻求画风转变,这一时期作品笔墨厚重,喜用焦墨勾皴与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石青、洋红,写实面貌更加浓郁,富于蓬勃的时代气息,对于传统中国画的转型进行了大胆尝试,表现出了可贵的艺术探索精神。 胡佩衡不仅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他还致力于画学研究,是一位艺术教育家,一位出色的美术编辑,他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1918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主编《绘学杂志》,其中他主编的《湖社月刊》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坚持时间最长的美术刊物之一,胡佩衡撰写的画史画论著述中也不乏精辟的见解,他与陈师曾、徐悲鸿等人一起反对中国画刻板因袭仿古的风气,力倡“用古法去写生,由写生而创作”,主张从事中国传统绘画要提高全面修养。他早年先后在北平师范、北平艺专等学校担任教职,1920年主办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发扬函授艺术教育的形式,编辑出版了《胡佩衡课图画稿》、《芥子园画谱》等传统绘画技法普及读物,成为青年绘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总之,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胡佩衡精研传统,传承画范,他对于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作出了开拓性的艺术探索,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规范之灯火相传作出了卓越贡献。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于宝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