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文本或纹本:蒋建军作品分析
2008-04-08 09:08:31 王小箭
蒋建军坚持他的“唯物主义文本”建设已经有五年了,在这五年中,我客厅里挂的唯一的作品,就是他的画。到我这里来的基本上是四川美术学院师生,最常见的反应是看不懂,希望我能做出解释。在美术学院尚且没能看懂,不被理解,在中国艺术市场得到认同就更不容易了。我坚持五年只挂蒋建军的作品并不困难,因为我并不付出什么,也不会因为得不到市场的认同而郁闷,但对蒋建军则无疑是严峻的挑战。
我在五年前就说要写蒋建军,但到现在才真正动笔,原因是不先理清抽象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单写蒋建军的作品是无效的,任何批评话语如果没有价值系统的支持无异于应用软件没有系统软件的支持。两年以来,抽象艺术方面的文章和展览都开始升温,我本人也些了将近十万字的文章,并把蒋建军的作品纳入了讨论范围,抽象艺术的理论问题与价值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解决。
蒋建军的抽象艺术应当说是最难阐释也最不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的。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是注重绘画性和观念性,所谓绘画性,简单说就是手工绘制的“看头”,观念性就是意思上的“讲头”,抽象水墨以及别的抽象绘画之所以还有一定的接受者,就是因为“笔墨”或“笔触”在中国是公认的有“看头”的审美范畴。蒋建军的作品,既没有手工绘制的“看头”,也没有意思上的“讲头”,五年的冷宫境遇就很正常了。这种“双无”抽象艺术遇到的第一个接受障碍是前面提到的“看不懂”,这是抽象艺术普遍遇到的接受障碍,第二个接受障碍是作品中纯粹的“物质性”,这是缺乏手工绘制的看头导致的,是蒋建军遇到的特殊接受障碍。中国文人文化对制作性强绘画性弱的工笔画的歧视,因此,一旦失去手工绘制痕迹,就被视为“装饰画”,并因此失去了艺术的合法性。西洋画就曾经因“笔法全无”被邹一桂视为一种匠气的制作,并因此被排除在“画品”之外(“虽工亦匠,固不入画品”)。在文人画重笔法即手工绘制痕迹的价值系统中,只要是“笔法全无”,不论是古典西洋画还是中国工笔画,都会视为“匠气”,并因此失去正当性与合法性。
歧视工匠与制作就是歧视物质生产与物质生产者,它与歧视物质与肉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与对精神和灵魂的重视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普遍现象,其社会基础是生产力落后导致的物质贫乏,我想把这种文明叫做“古代唯心主义文明”。欧洲文艺复兴首先打破了这种古代文明,对肉体的赞美取代了对灵魂的歌颂,镜子与镜子说则把精神世界排除在外(镜子只能反射物质世界),金色画框、镜框与里面歌颂肉体的绘画和只反射物质世界的镜子则实现了物质、肉体与唯物主义镜子说的完美统一,于是作为物质生产者的工匠也摆脱了被歧视的奴隶地位,被赋予了“巨匠”(master,原义为师傅)这一极高的荣誉,并在学校教育取代师傅带徒弟之后成为“硕士学位”的称呼,可惜,依然处于歧视物质生产者阶段的中国不认为“师傅”是极高的荣誉,变成中文好歹也要带个“士”字才行。
邹一桂见到的西洋画只能是德拉克洛瓦之前的,也就是都是“笔法全无,随工亦匠”的那种,只是“匠”从文艺复兴开始就获得荣誉和尊严了,这是中国文人至今也无法想象的。这种“匠气”作品,必然是装饰性强的,在中国也不例外。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之后,以烦琐为特征的手工时代的“装饰性”让位于以简洁为特征的机械时代的“设计感”,这是工业文明催生出的与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美感,蒋建军的唯物主义文本有的恰恰是这种现代的“设计感”而非传统的“装饰性”,这是中国物质文明建设高速发展三十年,使中国社会逐渐从“古代唯心主义文明”逐渐变为“现代唯物主义文明”在艺术上的反映。
根据我个人的审美经验,设计感应当是形式构成、材料性、制作性的三位一体,这与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这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和最后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位哲学家的错误在于用人类的物质创造类推自然界的成因的方式,因此必然导致神或上帝是宇宙天地的造物主的唯心主义的结论,反之,如果他的哲学不超越人类物质创造活动解释,结论就不会荒谬。蒋建军的唯物主义文本属于人类创造活动,用亚式理论阐释其作品的“设计感”,特别是形式和材料的唯物主义属性与价值,无疑是适用的。当然,并不是说蒋建军在追求纯粹的“设计感”,而是他的作品在显现材料的物质性时同时就具有了“设计感”。但艺术创作毕竟是有形而上成分的创造活动,对物质性追问就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的创造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与用无关的文本创造。蒋建军作品的材料性就是物质性,在英文中干脆“材料”和“物质”干脆就是同一个词material,本文之所以把蒋建军的视觉文本称为“唯物主义文本”而非“物质文本”,主要是为了与前面提到的“现代唯物主义文明”相对位。
最后,我要说明一下本文题目中的“纹本”一词。“文”与“纹”在汉语中是派生关系,text与texture在英语里是派生关系,可见中西文化都看到的文化属性的“文”与物质属性的“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把蒋建军的唯物主义文本称为“纹本”和text-ure,正是为了强调这种联系和区别。“纹本”和text-ure都是我造的词,“纹本”一词的造法我就不解释了,text-ure的造法是在texture中加个“-”,目的是强调texture与text的语义联系与辞源关系,告诉读者texture在这里已经不是“纹理”、“肌理”、“织物”的意思,而是更接近text的含义的“纹本”。我认为蒋建军的二维抽象“纹本”是中国迅速向“现代唯物主义文明”转化在艺术上的反映,也是反映这种大转变的代表作之一。
2008-3-31于重庆黄桷坪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