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上海博物馆:免费,但不免责

2008-04-17 16:19:26 马继东

  陈燮君馆长向记者表示,国家财政对上海博物馆等第一批实现免费开放的重点博物馆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国家财政对其门票收入实行全额补贴,每年约2170万元;同时补贴上海博物馆因免费开放而增加的营运、管理成本支出,数额为博物馆年度运营费用(含事业费、人头费)的25%,约每年2700万元。换言之,“免费时代”的上海博物馆每年将额外获得国家财政提供的专项补贴近5000万元。具体配额上,中央财政全额支撑门票收入;对于因免费引起的运营经费的增加部分,中央财政占20%,上海财政占80%。  引 言  在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心脏”,人民广场绿荫中矗立着一座类似青铜鼎的恢宏建筑,圆顶方基,象征“天圆地方”,在林立的摩天楼群中,彰显非凡气势——这正是因珍藏数以万计中国古代艺术精品而享誉海内外的上海博物馆。自2008年3月10日起,这座历经半个世纪的著名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全年无休。日前,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研究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详细阐述上海博物馆将如何应对“免费时代”的新局面,未来又将如何持续发展?  回报社会:细水长流  不可否认,创建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是新中国乃至全世界博物馆中少有的奇迹:即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却能在短短50多年的时间里,依靠政府鼎力支持、社会广泛征集与众多藏家慷慨捐赠,瑰集12余万件珍贵文物,涵盖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家具、钱币等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其间不乏国宝级藏品。  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6年落成,7000多万美金的建设经费中,来自社会捐赠一项便高达1000多万美金。上海博物馆在原先众多精良馆藏文物的基础上,凭借世界领先展览水准的软硬件设施吸引了更多海内外观众蜂拥而至。在巨大的商业契机面前,上海博物馆仍将门票价格维持在普通市民可以接受的20元人民币,通过较低价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博物馆的文化普及功能;同时还毅然推出面值仅为全票价1/4的学生票,逢周五晚则单独开辟免费学生专场,针对教育系统的参观团队也只需提前预约便可享受免费优待——这些“文化惠民”的措施一直持续至今。可以说,上海博物馆一直高度重视发挥自身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借此向全世界宣传推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故而,2008年3月10日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对于上海博物馆而言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免费时代:平稳过渡  尽管上海博物馆多年来坚持低廉的门票价格,但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物陈列,最近几年每年仅门票收入便高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在国内博物馆系统高居三甲行列。实行免费开放后,不仅意味着每年将减少巨额的门票收入,同时,观众人数增多相应增加的管理运营成本又将如何解决?对此,陈燮君馆长向记者表示,国家财政对上海博物馆等第一批实现免费开放的重点博物馆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国家财政对其门票收入实行全额补贴,每年约2170万元;同时补贴上海博物馆因免费开放而增加的营运、管理成本支出,数额为博物馆年度运营费用(含事业费、人头费)的25%,约每年2700万元。换言之,“免费时代”的上海博物馆每年将额外获得国家财政提供的专项补贴近5000万元。具体配额上,中央财政全额支撑门票收入;对于因免费引起的运营经费的增加部分,中央财政占20%,上海财政占80%。  陈燮君馆长表示,有了国家在政策、资金上强有力的支援,上海博物馆也才得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管理课题,针对免费开放后管理难度增大和馆内文物安全、环境控制等新情况,借鉴其他省(市)已经免费开放单位的经验和教训,设立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以确保免费开放规范有序安全文明。研究哲学多年的陈燮君对记者说,假若人生路途上碰到的困难有100件,那么对应解决的方法一定有101种。比如,上海博物馆将在加大安保力度的基础上,实行免费不免票,将日参观人数控制在5000人次以下,以维持良好的参观秩序。观众当天现场分时段免费领取参观券,依次排队入馆参观(特殊情况时需凭本人有效证件领票)。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等,可优先入馆。即便是将来举办一些特别展览,票价仍会维持过去的20元人民币,而针对学生等团队的优惠措施也将延续,等等。在陈燮君看来,免费开放以后,上海博物馆的责任也更加重大,这些新出台的人性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措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发挥上海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功能。  持续获捐:源于用心  上海博物馆从创建至今的50多年间,先后接受了海内外800多人次的文物捐赠,其中等级文物超过1万件,成为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全球博物馆也是鲜见的:苏州过云楼顾公雄先生的夫人沈同樾及其子女分别于1951年和1959年捐赠的308件宋元明清书画;胡惠春先生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度捐赠的362件瓷器; 1983年,华笃安先生夫人毛明芬女士及其子女悉数捐赠华先生毕生收藏的明清流派印;20世纪90年代,庄贵仑先生把王世襄先生珍藏的珍贵明式家具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003年,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先生将其于世界各地收藏的丝绸之路金银币全部赠予上海博物馆;2004年,张永珍博士将其200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高价拍得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慷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究竟是什么力量,令上海博物馆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众多海内外华人藏家的青睐,纷纷捐献毕生收藏?记者将这个问题抛出时,陈燮君馆长举了如下三件历史个案予以说明:其一,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大克鼎、大盂鼎的捐赠者潘达于女士,20世纪50年代初率家人将这两件国宝青铜器捐献给上海文管会。考虑到潘女士有时到苏州小住,上海博物馆特意在苏州买房供其度假使用。而逢潘女士100岁生日时,上海博物馆又特意将借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盂鼎借回,与大克鼎一同陈列,两鼎重逢,以作贺礼。2007年,102岁的潘女士与世长辞,上海博物馆与潘女士维系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亲情与友谊。其二,施嘉先生毕生搜集中国历代钱币,数年前施先生夫人及其子女向上海博物馆捐献了大批珍品。施嘉夫人居住北京,最近刚刚辞世。施老太太生前住院期间,上海博物馆亦主动承担其住院治疗的几百万元费用。其三,菲律宾华裔万里先生是菲律宾侨界首富,2002年,其子女长江先生与良有女士遵照父亲遗愿,将233件书画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为此,上海博物馆特别在绘画馆内辟出“两涂轩”专室,永久陈列部分捐赠作品并定期轮换。同时,上海博物馆还积极促成了长江先生之子在上海举行了一场交响音乐会。  浓浓的亲情,涓涓的爱心,或许正是上海博物馆与众多捐赠者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  文物征集:任重道远  上海博物馆建馆至今,不论是营运经费、馆址选择,还是文物收购,都得到了历任上海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上海博物馆征集文物,除了私人捐赠,主要还是依靠市政府的支持。  如今,上海市政府每年划拨上海博物馆文物征集经费3000多万元人民币,碰到特别珍贵的文物,还会增加专项补贴。仅仅在2000年一年,上海博物馆便以1000万元人民币买下陈梦家先生的旧藏明式家具26件;1000万元人民币购得6件元代瓷器,990万元人民币竞拍宋高宗书画《养生论》。而本世纪初,以450万美元重金从海外购藏被称为“法书丛帖鼻祖”的北宋《淳化阁帖》更令上海博物馆成为世界焦点。  当然,面对今天艺术品市场的混杂状态,上海博物馆的征集工作是低调、谨慎而多渠道的,只征集那些真正国宝级的文物,或是可以完善上海博物馆收藏体系的重要文物。多年来,上海博物馆的定位是明确而贯穿始终的,如何更好地弘扬与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如何做好、做强专项与系统的精品收藏,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与尊重文物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摆在陈燮君馆长眼前最重要的任务。  尾 记  记者截稿时获悉, 2008年3月10日,上海博物馆正式对观众永久免费开放的第一天,截至17时闭馆时,共接待了5000多名观众。 由于上博事先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应对措施,所以虽然人潮汹涌,却参观秩序井然,使得各方参观者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享用了一份完美的文化盛宴。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