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男孩的魔法世界
2008-06-13 13:44:46 宋歌
操着带有成都口音的斯文腔调,他描述起理想中的生活方式:“选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和一切热闹保持距离”。声音不大,却条理清晰。
平静地绘画、低调地生活,在70后的年轻艺术家里,李继开应该是卓越的,即使变得越发的耀眼,也从未因境遇的改变而放弃自己原有的状态;
在当代艺术炙热而繁华的梦里,他睡得沉,很稳,也很安逸,即使哪天不经意地醒来,他依旧可以穿上魔术师的衣服,试着伸伸翅膀,懒懒地跳跃一下,借以确认他还能不能飞得更高……
时不时的会过点小敏。
年初,李继开来到了北京,在今日美术馆——“清空”李继开个展的现场,我见到了他:含蓄内敛,甚至有些腼腆,话语间还不时地掺杂些不着痕迹的黑色幽默……
夏季,再次关注他,季节的过渡让我再次过敏。意外的“重逢”,多少会有些兴奋,而要在同一天里搜寻脑海中有关他的两个不同片段,难免情绪跌宕……
喜欢那种非常耀眼但又十分隐忍的才能。在李继开的身上,我找到了它。
李继开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每天的生活都是在两点一线中渡过。他理想中的生活很简单,只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可以没人打扰、可以发呆、也可以自由的冥想……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用“闷”这个字来形容他。而实际上,李继开很喜欢玩,只不过,他的“玩”法,和别人不太一样。李继开只为自己的兴趣而“玩”,而这兴趣的诞生,比常人来得早一些……
时光追溯到70年代末的某一天。两岁的李继开趴在床上,手中攥着铅笔,歪歪扭扭地画着画册上的青蛙。幼年时的李继开似乎找到了他最喜欢的“玩具”。到了学生时代,李继开几乎把小学、初中课本,以及他身边的同学、朋友都画了个遍。他发现,画画不只是他“玩”的兴趣,也成为他的一种习惯,而这习惯一“玩”就是几十年,已经成为他安身立命的工作。
1996年,李继开的作品崭露头脚,作品《鹦鹉》,完整地将他的个人化风格呈现于观众眼前。《鹦鹉》以其强烈的视觉张力,成为在图像表达和意义生成上具有当代特点的作品,同时也奠定了作者潜在的当代美学基调。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继开相续地创作了《好极了》 (1998年)、《荒原》(1999年)、《天使花园》(1999年)、《蝙蝠》(1999年)等作品。如留心观察这些作品,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李继开一直在积极地尝试着风格上的改进,他的图式语言、图像表达、个人风格在日趋稳定,并且逐渐地走向成熟化。2003年,李继开的《白日梦》系列,成为他转型阶段的代表作之一,其影响和意义潜在且深远。自2005年参加南京三年展,他和UNMASK小组同获大奖,李继开的作品开始受到艺术界广泛的关注和评论。
时至2008年1月6日,由著名策展人黄笃策划的李继开跨年度的个展“清空•李继开”在今日美术馆拉开帷幕。这是继上海美术馆的“李继开个展”之后,李继开在北京的第二站,也是中国最新一代艺术家首次在国内重要的美术馆展示和接受艺术界和公众的检验。
曾经有人将李继开划归为“卡通一代的艺术家”,也有一些评论家把李继开的作品评为“带有痛苦感的卡通”,谈到这个问题,李继开只是含蓄地笑笑:“可能下定义的人有他自己的道理吧,但我觉得他们说得并不全面。任何一代人,都不可能就这么简简单单地被一个定义概括其中。人的生活是很相似的,尽管70年代的人跟60年代的人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同一个大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下成长过来的,二者所接纳的文化经历、社会环境的比较,变化是微小的,而评论家就努力的在这种微小的变化里面,找到那种不同。”
李继开的童年、少年、青年直到现在步入而立之年,都是快乐而顺利的。尽管父亲也爱画画,但开明的父母从来没有苛求他的学业,他常用“放鸭子”来形容四川美术学院的自由气氛。本科毕业后,他升读罗中立的研究生,然后进入湖北美术学院做了一名教师。这份循规蹈矩的履历表实在乏善可陈,又何来的“痛苦感”?李继开笑言:“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画是不是‘卡通绘画’,并且我认为这也并不重要。卡通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从8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大行其道,身处其中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我想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与从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逐渐提供给生活中每个人以足够宽的空间与足够多的机会,给予个体的精神自由与独立以足够的尊重,并在信息高速交流中给人以更多的改变生活的可能性。”
李继开生在四川却不吃辣,性格温润舒缓,一脸的与世无争。看他的作品,你会感受到一份隐藏在淡薄之中的清澈智慧,同时也会发现:艺术家在展示着强烈的表述欲望的同时,也在充斥着形而上的风格主义追求。
李继开喜欢绘画,并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与实践。他对自己创作状态的要求是:用脑少一点,用心多一点。对于他来说,创作其实就是对自我的经历与幻想的叙述,这是非常个人化的,用李继开的话说就是:“先把自己给满足了,然后再呈现给观众。”李继开认为,这种可叙述的自我表露比风格化的追求更为重要。在他的绘画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他的自传体式的想象和自我心理的塑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李继开的绘画从个人到他者的表现过程中总是联系到孤寂和冥想,进入一个自我重新编织的世界。他似乎把绘画看作是针对自我的精神疗法,通过对图像的观看加强与人的经验相关的联想以及激起人的观点转变的意识过程,以重新塑造个人心灵。业内的资深评论家认为:李继开的作品吻合了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趋势,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突围过程中,集体意识的消失,艺术家回归个体,从微观角度来反视个人的经验和价值,即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对个人的记忆、境遇进行描述,并赋予作品很多的寓言性色彩。他的绘画完全混合了具像性绘画和平面装饰、表现笔触和抽象化的语言,并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有时候,“玩”也需要“运气”才能“玩”得漂亮,因为创作有时候是需要有“运气”的成份的。李继开所说的这种“运气”,就是艺术大师们口中的“灵感”。这些年,李继开在不断地变换着画面中的形象,而作品中的那份疏离而忧伤的感觉和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却始终未变。他的作品中带着纤弱、素雅和阅读感的文人气质,精致、安静,在细微处藏着微微刺痛人的恶作剧,较之卡通确有一些不同。而对于图式、风格的界定,李继开不太在意,他更关注的,是如何能够更好地保持自己的表述欲望。
对于眼前的艺术家而言,除了教书,绘画已经成为他表达自我的唯一习惯,也是他希望唯一可以进行下去的工作。李继开并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认同与否,他只是默默地追求着一份独属于自己的享受:在回忆和平静中置身事外的观察。他希望能够不断地重新发现自己,表达不同的自我。
平静地绘画、低调地生活,这位低调、稳健的大男孩从未因境遇的改变而放弃自己原有的状态。在当代艺术炙热而繁华的梦里,他依然睡得沉,很稳,也很安逸。即使哪天不经意地醒来,他依旧可以穿上魔术师的衣服,试着伸伸翅膀,懒懒地跳跃一下,借以确认他还能不能飞得更高……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