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龙:艺术不是符号
2008-07-14 14:28:29 王林
读李昌龙油画作品,突然想起卞之琳题为《断章》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与被看、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是相互生成而又相互流通的,其间不仅存在着协调与补充,也存在着博弈与差距。人通过看风景来看自己,是因为风景的衰败缘自主体的入侵;人通过他人来看自己,乃是因为他人和自己具有问题的共犯性。李昌龙在画题中设置了这样的悖论:“这不是我的风景”,但“这是我们的风景”。前者令人想起马格里特的画题 “这不是一只烟斗”,加上后者,否定与肯定因为单数和复数的改变而改变。于是,观者被置入画境关于我和风景、我和我们、我们和风景的相互矛盾和紧张关系之中。
李昌龙用摄影棚式的镜头语言营造出虚拟的场景,人与环境的关系是舞台化和梦幻性的。画中人物似乎被聚光灯所照射,其仰视与逆光,让人想起在夜间用手电筒从下向上突然照见的面孔,张惶无措,惊惧而怪异。这种特殊的光线处理,加上背景的泛光效果和色彩运用的荧光感,不仅和当代视觉经验中视屏感受相通,而且经过强化和极端化,使画面在光线表现方面显得特别异样而与众不同。与之相适应,其色彩使用十分浓烈,冷暖色对比特别是橙黄、肉红和蓝绿色并置,相互烘托,相互强化,让人深受刺激。画家在协调色彩关系的时候,有意保留某种生硬、别扭的因素,像是金属摩擦的不协和声,尖利得让人心悸,以其敏锐反应给精神以凄厉之感。
李昌龙绘画以混合、暧昧、胶着的创作方式,在实在与虚幻之间构境,在刻画与表现之间造形。有时他虚拟场景,把它当作真的;有时他描绘对象,又把它置于梦中。他经常把线性分割的构成关系、写实人体的具体描绘和表现性的笔触抽象一起杂糅于画面,中断哲学、社会及历史叙事的完整性,让人回到连接精神心理的感觉状态。因为感觉之于世界,难以用清晰纯粹的语言述说,只能在迷恋、迷幻、迷惑甚至迷狂之中,用梦魇的呓语来揭示精神心理的真实。李昌龙作品有一种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观者视线被画中人的视线所诱惑、所牵引,引入意义搜寻的好奇与窥探之中,因为画中人物总是在张望什么或抓拍什么。但画家个别、局部、片段的叙事到此为止,于是,观者不仅被置于悖谬的荒诞的视觉图景中,而且在被抛进去的同时又失去了既定的叙事依托,因而不得不处在自我寻觅的心理状态。这是一处自我选择与自我阐释的场域,尊重个体价值但没有终极归宿。画家以超现实的内心独白,来触及人与环境、人与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问题,揭示出主体精神对现实的焦虑和未知的恐惧。其作品带给我们惊奇、异样和复杂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于那种符号图像的意义传输。中国当代艺术的许多作品,出于国际接轨和市场供应的他者需求,大量制作广告图解的艺术符号与符号艺术。这种投其所好,与权利、资本共谋的样式化生产,往往借助于宏大政治、流行文化、传统图像进行复制、挪用、拼贴和重组。这种表层化的图像转型,不过是社会生活和历史表象的看图说话,没有对微观精神世界的具体表现,难以深入人作为个体的真实而复杂的生存体验和内心情感。同时也使艺术丧失了感觉、感受与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在艺术动人心弦的微妙之处被实用主义取而代之的时候,艺术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艺术不是对浮生世相的再现,而是作用于人的直觉、人的感悟、人的精神体验并具有思维智慧的视觉传达。它不能简化为图像符号,也不能仅止于审美愉悦。艺术创作包含着人类对历史现实和生存困境的智性思考,因而能够成为解放个性并改造社会的力量。正是在这一点上,李昌龙作品以其心灵化、精神化的艺术创造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李昌龙
1975年 生于贵州
1999年 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2年 任教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4年 入驻蓝顶艺术中心D区
2006年 入驻北京费家村艺术中心
展览:
2008年 香港亚洲国际艺术展 香港
2008年 阿姆斯特丹2008艺术博览会 阿姆斯特丹
2008年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 上海
2008年 多维视觉当代艺术十一人展 北京
2008年 意大利博洛尼亚艺术展览会 意大利博洛尼亚展览中心
2007年 “这不是我的风景”李昌龙个展 上海证大美术馆
2007年 “透明之局”当代艺术邀请展 西藏博物馆
2007年 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亚洲)
2007年 “新动力.中国”上海提名展 上海美术馆
2006年 “新动力.中国”上海双年展 上海
2006年 “新动力.中国”北京提名展 北京TS1
2005年 “ 后人类报告” 当代艺术展 成都
2004年 “十匹火砖”当代艺术展 成都
2003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2003年 四川省高校教师作品联展 四川省美术馆
2000年 “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 北京
1999年 九届美展——重庆美术作品展 重庆
1999年 九届美展——四川省美术作品展 四川省美术馆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