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记忆中的“塞壬”艺术工作室

2008-07-18 14:19:16 崔岫闻

  塞壬小组由四个成员组成,奉家丽、袁耀敏、李虹、崔岫闻。成立于1998年世纪女性艺术大展期间。其实有关这种小组性的文章应该由四个人分别写,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敏感记忆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文章只能代表我自己的记忆,希望能看到其他三位的精彩文章。
  1996年我在中央美院第八届研修班毕业展上展出了我的第一批油画“玫瑰与水薄荷”创作的部分作品。当时这些作品在题材上就颇有争议,引起媒体和圈内人士的关注。也因此我认识了一些批评家、策划人和女性艺术家朋友。
  那时大家的创作热情似乎都很高涨,尤其对西方女性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学术背景比较热衷和关注。我那时除创作以外,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及有关女性主义艺术创作的代表性艺术家。1996年到1998年,我创作了“舛”系列油画作品。
  1998年,贾方舟先生策划的世纪女性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及国际艺苑和其他一些分展场正式拉开帷幕。而塞壬艺术工作室也就是在国际艺苑包括我们这四位艺术家在内的每个艺术家的个展上宣布成立了。
塞壬出现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这几位女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有几位重要的参与人。当时大家都比较年轻、激情、充满朝气和活力,同时又都执着地热爱艺术,并为此而不懈地努力着。
  塞壬的最初想法是吸纳更多的女性艺术家参与其中,包括在逐步的开会讨论过程中也有其他女性艺术家参与,但事情都会有一个因缘际遇,最终确定时刻就只剩下了这四个人,原因是这四个人自始至终都参与组建小组的过程,亲历小组的初步想法、变化及成熟的每个阶段。这四个人当时的信念都蛮强烈的。
  最先要提到的参与人之一就是批评家贾方舟先生,他是女性主义的研究者、执行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是他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如此。他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贯彻之彻底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
  当他策划的世纪女性艺术大展的电话邀请打给世界各地的女性艺术家时,许多女性艺术家的平静生活也就此被打破了。那时大家常常相聚在贾老师的不同办公地点,我们四个也是这样不知不觉中越来越熟悉了,回想起那段从事绘画的生活还是很悠哉、舒适和惬意的。大家似乎并没有强烈的愤怒青年的感觉,基本都是艺术和生活两不误。每一次相聚都会有新的想法和激情的碰撞,每一次都情绪高涨,似乎前景都很光明,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在孕育中是最充满希望的。我们要成立一个小组的想法也就是在这样不断的相聚中越来越明确,贾老师是第一个支持者,并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及介绍国外的艺术小组情况,他甚至比我们还热心、兴奋,常常有新的想法和感觉时就打电话讨论一番,他甚至还给出了几个建议性的工作室名称以及理论方面的指导。随着我们的想法逐步成熟,贾老师的世纪女性艺术大展也到了筹备的最后阶段,他的忙碌也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还是非常地关注我们的进展。
  其实我还是很遗憾自己的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当时的情景要比我写的丰富、细腻而有意思,因为太久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都忘记了。
  另外一个参与人就是批评家岛子先生。岛子老师是奉家丽的爱人,同时也是女性主义研究者、支持人。岛子老师在学术领域的建树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由于奉家丽也是小组成立期间活动参与比较深入艺术家之一,大家比较熟悉以后,到小组筹建后期,偶尔约在家丽家开会讨论,这样岛子老师也就有机会关注此事了。岛子老师虽然很关注小组的组建,但一直像个隐者,并不多参与什么,只是在“塞壬”这个名字确立时给予鼎力支持,很遗憾我忘记了这个名字是谁先提起的。这是一个希腊传说中海妖的故事,记得当时李虹找资料考证了一番这个故事,大家觉得海妖的故事挺神秘的,非常切合当时的想法,所以就用了这个名字。
名字确立后也就接近世纪女性大展开幕的尾声了,时间非常急迫,我们需要公布此事,用一个恰当的方式。这期间我们需要起草我们的“宣言”,印刷我们的宣传卡片,由于时间很紧,我们根本没时间起草我们宗旨的设计稿,事情往往都是这样的,也许是我们经验不足吧,总之后期忙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每个人还要准备参加世纪女性大展的作品,所以更觉时间紧张。
  好在有赵林先生帮忙,赵林是我中央美院进修时的同学,也是袁耀敏的老公。很遗憾他今年刚刚由于疾病离开了我们,不然他会和我们一同回忆曾经的日子。赵林熬了几个通宵帮助我们设计、打印我们所需要的宣传资料,不但不厌其烦而且还是快乐地微笑着、忍受着我们的挑剔,我们当时都觉得赵林是完美的。
就这样,在匆忙中我们在世纪女性艺术大展开幕当天下午在展厅开始发放我们的卡片,宣布我们工作室的成立。其实就在宣布的前十分钟,赵林才把改了又改的印刷宣传卡片拿到现场。这种形式宣布我们工作室的成立是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的,很多人都很惊讶,同时也为我们感到高兴。包括贾老师,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时刻,但对他来说也是意外的。现在想来当时我们应该事先跟他打个招呼,告之他工作室宣布成立的时间。可能想给大家一个神秘和惊喜,反而忽略了某些感觉。
  工作室宣布成立之后,在宣传和运转上就需要有一些资金的支持,1998年的市场情况还非常的不稳定,基本上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藏家,或者说有,对于成熟的藏家来讲我们也是新艺术家,投资是有风险性的。我们是新人,作品基本属于无市场状态。但大家非常努力地寻找资源,家丽对这事付出最多,把自己以前的藏家介绍给工作室的每个人,那位藏家被我们的朴素、执着的热情打动了,也非常认同我们的作品,于是决定每个人收藏一张,这样我们工作室就有了第一笔启动经费,正式的宣传海报等相继推出。
李虹当时是我们工作室中最富有的人,她和她的捷达车自始至终为我们工作室的工作提供着方便到位的支持。还有袁耀敏,她的家也是我们讨论开会的一个方便场所,那时大家都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为“塞壬”。
  藏家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感谢和关照,特意安排我们去了北京当时最豪华的夜总会,目的是让我们感受一下生活在这社会中的女人还有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
  真的很感谢这位藏家,正因为此次的活动安排,才有了我后来广为人知的录像作品《洗手间》。
为了支持我们工作室的工作,贾老师也努力介绍藏家收藏我们的作品。
  岛子老师也不断地为我们介绍一些海外学术上的互动机构。
  一时间,“塞壬”也成了一个新鲜事物存在并被多家媒体关注,海内外的学术机构、策划人和画廊也开始关注我们的后续活动。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帕特里夏一直从学术的角度关注和支持我们,并为我们在美国的画廊举办展览,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对我们的关注。
  世纪女性大展之后的第一个联展是在香港的舍尼画廊,郭方作为画廊北京方面的经理,为我们展览的成行,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那是1998年,也是我们几个艺术家第一次的境外展。
  一年后我们又在方庄曾来德艺术中心做了一个联展,仅一年的时间大家都推出了新的作品,那时的创作热情非常得饱满。
  再接下来我们的被关注度就有所不同,记得在卢森堡的展览——好像是卢森堡官方方面有参与的展览,策划人是华人——我的作品由于题材敏感很不幸掉队了,我那时几乎是一个展览中的问题青年,常常因为题材在展览上有麻烦。包括在媒体发表上,也常常因为我作品题材的敏感而在排版上遭有“特殊”待遇。
  有些展览不论我们四个怎样努力,最后邀请方总会以各种理由只请其中的两位或三位参加。
  “塞壬”就这样以集体的力量诞生,却以每个个体的力量和机遇快速地发展着。
  “塞壬”没有宣布解散,但好久好久没有在一起做展览了。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塞壬”。
  希望看到其他三位“塞壬”成员有关“塞壬”的精彩文字。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