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参观博物院正趋于理性 很多不文明现象几乎绝迹

2008-07-31 09:26:55 陈炜 刘洋

  免费开放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培养群众走进博物馆的习惯,培养未来的观众,永远的观众

  几名中学生拿出公交卡和学生用餐卡,围在河南博物院票务处,央求工作人员让他们进去参观。一个孩子说:“叔叔,我们忘带学生卡了,这是我们仅有的证件,我们真的想进去看看。”在他们身后,蜿蜒着长长的等待参观的队伍。这是记者上周末在河南博物院看到的情景。

  入夏以来,气温不断攀升,郑州市民参观博物院的热情却没有降低,反而有更多的市民拥向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副院长丁福利说:“气温虽然越来越高,人们参观博物院的热情却并没有减弱,免费开放的效果初步显现。参观博物院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他们对待免费参观也越来越理性。”

  观众素质提高很快

  4个月前,博物院实施免费开放试营业。由于当时市民对博物院长期免费开放心存疑虑,大批参观者扎堆拥入博物院,平均日接待万人,是此前接待人数的5倍。一时间,往昔整洁清静的博物院人满为患,出现了人员拥堵、高声喧哗、席地而坐、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

  数月过去,随着博物院免费、长期开放概念的深入人心,进入博物院参观的人们开始理性起来,曾经令人头疼的不协调“音符”逐渐消失。如今,博物院内参观的队伍秩序井然,几乎听不到呼朋唤友的大声喧哗,也没有了因拥挤导致的争吵。带着孩子的家长也不时地提醒孩子不要触摸玻璃。在展厅内拍照留影的市民,也自觉地关闭了闪光灯,很多不文明现象几乎绝迹。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很少看到在展厅内抽烟、喧哗,在院子里践踏草坪、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了。“我们现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为观众们讲解上。”

  来自郑州大学的王教授表示,博物院为市民参观提供了很多方便,作为一名享受免费待遇的参观者,应当注意自己的形象,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腿。

  丁福利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每天的参观人数控制在5000人左右,这是一个良好的平衡点。长期开放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观众们也开始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参观博物院的计划。这样自然分流了人群,也使参观环境有了良好的改观。我们很感谢市民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他们的配合,我们的工作不会进行得这么顺利。”

  丁福利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一些观众穿拖鞋参观博物院,被拒绝后还会和工作人员争执。“我们在门口公告上已经写清楚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穿拖鞋一律不允许进入博物院。这是参观公共场所的基本道德,也是对我们祖先遗产的尊敬。不过,我们现在已经在购买一些鞋套,如果真是遇到穿拖鞋的观众,我们会让他们穿上鞋套再进去。”

  不怕观众来乘凉

  博物院内凉爽宜人,会不会有人为了乘凉进入博物院?丁福利笑着说:“就算他们是来乘凉,我们也欢迎。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都博物馆落成前,设计师崔恺说,希望落成后的首都博物馆能够成为北京市民的一个客厅。既然是客厅,纳凉、取暖都无可厚非。我相信我们的观众都是有素质的,就算来乘凉也不会破坏参观秩序。据我们观察,在每天数千人的参观队伍中,为乘凉而来的几乎没有。”

  丁福利说,免费开放以后,国家对博物院的资金投入相当及时,这让他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简单的开门迎客,而是从思想观念到服务意识的一次转变。免费开放要求我们为观众提供既令人愉悦又令人满意的文化产品,并产生长久的吸引力。”

  丁福利还表示,博物院作为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让更多市民近距离观赏珍贵文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参观博物馆不再是种奢侈,当人们为那些来自祖国历史深处的珍贵文物而吸引、惊叹时,无须多言,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已经悄然充满了他们的心田。我曾留意到很多人在参观国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惊奇与神圣,有人还下意识地抻直自己皱起的衣角。博物馆静谧神圣的气氛已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作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不能让人民对遗产高山仰止,而要让他们对遗产有亲近感。要让公众认识到,遗产就在自己身边。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曹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