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试论己化之《赋格》

2008-08-04 10:27:55 翁太千(AZAO W.)

  当人们在欣赏一张画的时候,他们当然是在欣赏这张“画”。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重要之处呢?
  画作本身作为一种载体,它承载的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和思考轨迹。一般而论,具象绘画它包涵的是生活中众多已经得到经验验证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并不能真正反映画家丰富的精神体验和微妙的心理活动轨迹,它更多的只是再现一种场景。而这种摹写和再现,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它的次级属性,只看它的初级属性的时候,它在“人”这个角度来讲是不具备多少意义的。可是当观赏一张抽象作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惊奇、会感叹、会无所适从,这是一种知觉本能。当一个人突然失去了所有以往他赖以做出判断的标准时,猜测、臆断、恐惧、不安等情绪就随之而来。其实,当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鉴赏者看到一张——尤其是一组——风格鲜明的抽象作品的时候,他看到的不仅是作品本身,更是作品所代表、承载的画家的内心世界——内在需要的流露。如果受到了康定斯基一些思想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抽象绘画是画家的精神和内心活动的具象再现。如同上面所说的,这种再现并不依托于自然或者生活中的某种共性的体验,而只是作者自身的一种内在的“形”的展示。按庄子的说法,这是 “内化”的“外化”性体现。
  当我在读己化先生的抽象作品时,突然就产生了上述这些想法。
  关注己化先生已近十个年头,对其“人”与“心”自然有所了解。所以在看己化作品的时候,顿时感觉如多少年前熟识的一般,既感亲切又使我咀嚼而回味无穷。就画面直观而论,己化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是简单的,色热爱彩上基本是纯色的运用。己化是一位完全的本能性画家,他具有“人”最本质的情绪与冲动,以及喜怒哀乐。他或者是需要光和热带给他那种发自心底的欢愉以及安慰。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本质的色彩与唯美,天真而率性,表现出无关紧要但无比认真的态度。就像己化先生常说的“忙忙碌碌休闲,认认真真白相”。我看到了这些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共性,当这种“共性”被己化用具体的“形”来表现出来的时候,它所包涵的内在力量仍然是那么强大,以至于这些作品被牢牢的缚在他的身上了。
  凡?杜斯比尔赫认为:一种风格的形成应该归诸集体的生活意识,当这种生活意识在内在性格与外界生活现象之间取得协调一致的关系时,就产生了具体的风格。在己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见了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单纯的“己化”,同时看见了“集体的生活意识”在他作品中留下的痕迹。当这些痕迹与一个单纯的独立意识相互产生作用之后,在画布上留下的运动轨迹造就了一种朴素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倾向赋予了己化更多不确定性,从而使其作品更具有丰富性。
  关于城市性
  作为一个在城市中生长的人,他的每一步都带有深深的被城市刻划的印痕。就如同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我们每一个人都脱胎于我们生存的环境,既有大环境也有小环境。我们都无法摆脱环境对我们的深刻影响。己化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具有典型城市性的上海,这对他来说或许是一种幸运。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作为一种人口大量集中,意识形态高度交错繁杂,并具有强烈色彩气质的社会形态来说在中国也就100年左右的时间。这是一种在东西方接触的边缘上产生的很特殊的社会。对于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农业国家来说,只有100年历史的现代城市是一种相对陌生的形态,存在的陌生就成了风格形成的很好理由。
  从“形”的观念来说,城市和乡村代表了线和面两种基本的构成要素。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意识形态,城市与乡村和线、面的关系始终是有必然性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中说到:农业和游牧或者工业是不同的,它直接取资于土地。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而种地的人却是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发生的。从这些话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了作为我们社会基层的乡土文化具有不流动的属性。正是这种不流动的特征,使得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在视觉层面上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不流动”是相对静止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就好像块面是线条的另一种存在。从人类的视觉习惯上来讲,块面是一种相对线条更平稳的图形,这种平稳的另一种解释就是“不流动”。从乡土文化中“不流动”的特性出发我们很容易就在城市的属性中找到了流动的因素。“流动”与“稳定”一样,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比“稳定”多了一层速度的含义。恰恰速度也是城市的另一个侧面展现。相对于稳定的块面图案带给我们的感觉,线条无疑是更具有流动性和速度感的图形。这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城市中拥挤的人流、飞驰的汽车等等都成了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线条;还有,多样的人际关系、琐碎的杂事甚至是飘荡在空气中的无线电信号都成了我们看不见的线条。各种色彩的交叉线条组成了我们的城市,也组成了己化的作品。在己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城市对于一个艺术家潜移默化的影响。
  城市中的人,流动着的人;城市中的画,流动的线条。
  关于偶然和必然
  说到“偶然”和“必然”,这是一个似乎怎么也说不清的话题。在一些既成的事件来看,这两者其实是一个意思,区别只是站在了完全对立的两个角度来看——当欣赏己化的作品时我突然想到了这点。在抽象绘画发展的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始终有两种大风格存在于抽象的概念中,一种是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热抽象,一种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冷抽象。这两种风格就像存在于蒙德里安思想中的一条水平线和一条垂直线一样相互交错穿插,影响着抽象绘画艺术的发展。
  那天下午走进己化乱而有序的工作室,看见他的抽象作品时,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立刻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冷峻,这种感觉似乎犹如当年第一次聆听到勋伯格(序列音乐创始人)的音乐,井然而跃动的旋律在色彩斑斓的序列和音块中徜徉。从视觉或听觉上得到的刺激竟然与皮肤所接收的信号一样,在大脑的解码中被译成这相同的感受。相信我,那是非常奇妙而梦幻的。放眼望去,一幅幅彩色线条组成的作品中,充满了逻辑的序列性和深思熟虑的冷静,如蒙德里安的《构成》系列一般,每一根线条、每一种色彩都显得充满理性且不容质疑;每一种色彩,每一种形式的线条都存在于它“必然”存在的位置上。但是,当走近这些绘画,仔细地观看它们的时候,我突然对刚才得到的经验又有了新的补充。
  己化的作品在不同的距离观赏所得到的视觉体验和触动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远处的观看给了你以上所谓“必然”的冷静,那近观带给你的感受则更像是“偶然”的激情。在内森?卡博特?黑尔(Nathan Cabot Hale)所著的《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Abstraction in Art and Nature>)一书中曾提到过线条的四种类型:1,直线和弯曲或者波浪形线条;2,直线与曲线相互连接的线条;3,间断的线条;4,负重线——有粗细变化的线条。己化的线条是特殊的,他的几乎每一条线条都同时包涵了上述四种线条的特征。这些线条的特征包括一些色彩的印记和随意分布的微小的“点”,在你近观的时候仿佛又呈现了一幅生动、散漫、随机的画面。加上鲜明的色彩运用,己化的作品在这个层面上又展现出了康定斯基的热情与德劳内的温暖。对比安排精致的宏观画面来讲,这个微观的世界具有另一种极强的不可复制性与明显的“无准备”性。这些充满对比与张力的特性在己化的抽象艺术中却十分平静的被融合在了一起。中国古代水墨画中曾有一句“远观有势,近观有质”专门用以形容山石。在此用以形容己化这些“Fugue”作品到也恰如其分。
  说到此处,我又突然想到了那个著名的美国人——约翰?凯奇(John Cage),他的《四分三十三秒》与预制钢琴不也是偶然与必然的综合体吗?也许关于“偶然”和“必然”也许就是这么简单——在己化的抽象艺术世界里。
  关于音乐性
  既然提到了凯奇先生,己化的抽象艺术作品中另一个特别之处——音乐性——是不得不提的。
  这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甚至于我不用翻开这本精美的小册子都可以发现这一点。“Fugue” ——己化这组作品的标题——在英语中是“赋格”的意思。Fugue这一音乐形式在巴洛克时代达到了它的顶峰,将它推向这个高度的是德国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简而言之,Fugue是一种复调音乐。它的基本形式是一条简单的旋律在一个声部出现,然后作为对题在整首作品中的每一个声部可能多次的出现。这种出现大多在它的同名大小调和关系大小调上,或者在它的属调(V级)、下属调(IV级)上。出现的形式可以是原型,也可以是倒影、逆行或者倒影逆行四种方式。当一个声部出现主题旋律的时候其他声部可能是主题的变形,分裂或者动机的扩展等。
  在己化作品中,我非常惊奇的发现这点或者说己化已经非常有意识的表现了这点。他的线条是有明显先后顺序的,可以非常清楚的看见每条线条“诞生”。每根线条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线条的色彩看似不经意的随意安排、在不同位置的重复出现,同时伴随了其他一些特定颜色的线条;线条颜色大多是对比色或者同色系的明暗线条,这些色彩既有对抗也有融合;还有线条所组成的严谨、精致的织体。这些特质都明显具有Fugue在音乐语言中的普遍特征。明亮调子的作品好像大调,黯淡的调子又仿佛小调;大的色系相当于Fugue的主题,而小的对比色线条好像主题的倒影;同色系色彩的对角性组合无疑就是逆行倒影,而纷乱出现的随机性结构又好像主题的分裂与变形。画面的视觉效应与音乐的听觉效应,画面的组合结构与音乐织体图案在此时就如同天造地设一般完美无瑕。
  在己化的抽象作品中,他把音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轨迹紧紧的揉合在一起了。其实,与己化稍有交往的人都会知道,他除了在抽象绘画上的造诣之外,还是一个西方古典音乐迷,嗜琴如命。我们甚至很难相信绘画、音乐、小提琴这些艺术门类在己化先生的生活中已是如此的融会贯通,已渗透到他精神的每一个角落,        
  “艺”与“人”化为了一体。他把“艺术即人”这一命题诠释得如此简单而可信,令人惊叹!
  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己化的“自己之化”。
  我们看到了“己化之化”。
  己化者“自化而已”也。

                                                                    2007.5.于 闲园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谊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