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萃
2008-08-22 09:35:38 佚名
边缘化的手卷因奥运开幕式重生
陈履生在《感谢张艺谋》(《美术报》2008年8月16日)一文中认为:经过20世纪中国绘画的现代化之后,艺术本体的变化,与观赏方式相关的人的文化涵养与观赏状态的变化,使得手卷边缘化,直至退出了当代中国画舞台。虽然还有一些画家偶尔运用这一形式,可是,由于缺少文化的支撑和观赏的氛围,他们甚至找不到能够欣赏的知音,因此,名存实亡的手卷也就成了张艺谋的一个理想的道具,如同开幕式中的2008个“缶”,数量再多,却与现实无关。在这一场超级豪华的演出中,如果是2008个鼓,那可能既没有新意,也不能为人称道,一字之差而生疏的“缶”,其感觉就全然不同。在以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为自豪的当代文化中,实际上存在着欣赏艺术的单一性,使得像手卷那样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不能在当代文化中表现它特有的魅力,这是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所以,应该感谢张艺谋。手卷不会像活字印刷那样因为科技的进步而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因为文化的问题使得手卷遇到了生存和发展的障碍,尤其是在展览的时代,在中国画成为展览的艺术时,还应该并存有符合中国文化和中国画欣赏规律的手卷的方式——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
当代艺术对社会和公众精神生活有什么贡献
李宏宇在《有钱之后的当代艺术》(《南方周末》2008年8月7日)一文中认为:钱给当红艺术家带来更体面的生活,却似乎令他们更加脆弱:要为订单赶制作品,未必有时间从容享受空前繁荣的物质;说话做事必须更谨慎,因为风吹草动影响的恐怕不光是自己的身价,还包括身后画廊、机构若干人的收入;一方面不愿意让作品变成金融工具,一方面还真不能让价格胡乱起伏;然后,财既然来理你了,你当然还要花时间理财……十数年前的艺术作品在市场上你争我赶地繁荣,而新的作品伴随无数新生画廊、展览、评论包装飞速诞生,却越来越乏味。大家在一条食物链上各有各忙,未必说出来,但都心里有数。在跳跃的金色数字的光芒底下,艺术显得有些苍白;我们只好指望金光之外的暗处,还有些隐修当中的“nobody”,等这异样的光芒有一天散去,还有人在,有真东西在。更关键的是,像张晓刚《大家庭系列》这样的作品,因为优异的拍卖成绩在大众媒体上频繁亮相,但有多少人关心他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除了当做理财产品和少数有钱人的赏玩,当代艺术对社会和公众的精神生活,还能不能贡献点儿什么?
当代艺术为何避开奥运
姜长城在《当中国当代艺术遇到奥运会》(《艺术财经》2008年8月)一文中认为:围绕着奥运的宣传报道和设施建设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空间,这些自然会触动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广大人群。但是视觉艺术如果仅仅是观念的图解,那其存在的价值和自身品质必然是会受到影响的。当代艺术部分固然有社会批判的功能在,但是在这个时候批判不合时宜,另一个方面来说,视觉艺术本身并不是宣传画报,要恰切和有力地对奥运有所反馈,并且是通过视觉艺术很好地传达并转换出来,那也是有相当难度。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