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念的笔记:中国当代绘画的局部叙述

2008-08-22 14:28:03 章可

  7月12日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观念的笔记:中国当代绘画的局部叙述”展览是一个看似无章可循、主题散漫的展览:参展艺术家无论在年龄、知名度还是在资历上跨度之大让人咂舌,作品水平也有些良莠不齐;展览没有统一的学术主题,参展艺术家看似各玩各的,互不理睬。这对已经习惯在学术主题笼罩下寻找作品关联性的观众来说多少有点意外。

  策展人鲍栋、孙冬冬声称他们找到了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我们习以为常的、流行的绘画。的确,虽然参展艺术家作品风格迥异,观念也相差甚远,但对于观众来说都不是陌生面孔。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的陈列看似漫不经心,就观众而言很难找出一个阐释系统来加以说明。事实也是这样,两位策展人坦言此次展览的目的不是为了重新梳理艺术史,更不是试图制造出一个新的艺术潮流,而是为了提出一个新的观看角度和价值纬度。

  鲍栋和孙冬冬所声称的“全新角度”是一种类似方法论的角度。当代艺术发展至今,艺术门类已经极大丰富,而“绘画”无疑是艺术表达最为本源的方式。因此展览可以看作是一次从方法论深入到观念的过程,虽然不少艺术家的其他类型的作品较之绘画在观念上更胜一筹。其次两位策展用借用“笔记体”来暗喻参展艺术家的选择标准:游离于主流之外,并能保持独立的姿态和实验精神,甚至对主流有一定的颠覆性。这种标准更类似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实验艺术家”的概念。

  从参展名单上不难发现这些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绘画语言,虽然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暧昧不清,他们是否属于非主流的范畴更是值得讨论。王鲁炎的《被锯的锯》延续了他一贯的逻辑思辨——他几乎完全抛弃了对绘画本体的追求,绘画的具象性降低从而完全成为他纯粹观念的图像呈现方式。秦琦的《萝卜》延续了他以往的表现手法,显示出对寓言式的静物画研究。尹齐的《奶油绘画——床》无论是从材料的使用上还是从空间的营造上都表现出对绘画传统所进行的彻底颠覆。王亚彬的《露香旅馆》中把整体解构成小的单元,并借用邮票的形式错落有致地呈现出来。从这里可以发现,绘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发展到今天不再简单的是艺术家观念的载体,更变成了一种视觉上的游戏:不仅是图像的嬉戏,甚至更具体到笔触、作品排列等方面。

  这凸显了绘画在当下语境下所面临的窘境:一方面是绘画的确定性已经丧失,一方面是艺术家随心所欲地用绘画这种形式实践着自己的观念。概念的模糊就是认识上的不足,这需要我们不断修正绘画的概念。这样看来,此次展览避开了艺术史上惯用的宏大叙事的方式,提出了当代艺术方法论上存在的问题,并从这个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做了一次局部的陈述。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