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石鼓文》书法二题之一

2008-09-19 11:13:12 王友谊

  书法创作,笔者认为不外乎两种:一是有意识创作,一是无意识创作。
  有意识创作,即作者在艺术构思上以明显的主观追求为目的,或设境或立意,或以原蓝本风格为尺规,或集字等等,时时意识着自己在创作,以及为什么在创作,如何创作。因此,这种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具有超脱和个性鲜明的风格与境界,即使他的技能含量再高、再精湛,也属于初级创作阶段。
  无意识创作,即作者的技能含量已经高度纯熟,学识修养相当丰富,获得了创作上的大自由,将自己与创作物件融为一体,进入无意识状态、无自我之境界,任性所之,自然流露。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高级阶段。
  书法艺术贵求自然,自然也即是真,庄子所谓“不假于物而自然也”。古代书论中谈及“自然”的很多,其实都是在谈“真”。而能见真写真,体悟自然又自然地写出自然的艺术作品,则需精神上的大自由。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乃至《秦诏版》等等,哪一件不是在无意识中、在充分发挥自由、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又有哪一个在有意识地去“创作”?自由有外在自由和内心自由之别,以书法艺术创作来说,更重要的是“内心自由”。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说:“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束缚。”这种内心自由是一个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份厚礼,应是每位书家、艺术家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
  以《石鼓文》体势进行创作,从表现形式上比其他字体宽泛得多,上可通两周铭文,下可融秦汉刻石,包括晚清诸家,均可参照借鉴。至于具体如何创作,要根据作者自身的审美意识、技能含量、学识修养及精神、气质、情感等等来决定。简言之,即是以性情之所近、功力之所及者确定风格、形式。与恣肆放纵风格相近者,可融化西周铭文《散氏盘》、《盂爵铭》,以追求一种不求文质彬彬,笔致精扩疏散,结体疏密失匀,所谓“曲者不以勾,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的审美效果;近于萧散洒脱风格者,可以《秦诏版》为参照系,追求一种萧散自由,超然出尘,既不激不励,又毫无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美,似有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之感;崇尚雄浑高古者,在以《石鼓文》为蓝本之外,还可以借鉴吴昌硕《石鼓文》的审美追求:“不在形而在神,不在态而在力,内在意态的相同相近。”
  总之,《石鼓文》书法创作应以自己的审美观去理解,去取舍。任何一种碑帖都是既有精华也有瑕癖的,即使十分完美的碑帖,取舍之间也有舍与取法者性情、审美的差异,因为在取法中都需要有一个再组织的创作过程,即所谓“始在能取,继在能舍。能舍难,然不能力取,无由得舍”(王澍《论书剩语》)。无论是取是舍,也无论是形式还是风格,都应以自己的主导风格为基点,“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正如张道兴先生的一方闲章所云:“万涂一辙”是也。
  篆书创作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读书与识篆(识篆本文不谈)。这里读书至为关键。宋代大书家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意思是,达到了书法艺术的最后高度,关键在多读书。学书之法,一是技巧的锤炼,靠勤奋、靠刻苦,这是字内功。二是学问,即字外功。只有字内功而无字外功,只能做“书奴”、“字匠”而已。胸中有书,下笔自然不俗。正如李瑞清所言:“学书尤贵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书贵有书卷气,什么是书卷气?应是典雅清新的书风,不读书者难得此气,也难成为真正书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安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