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画“完全佚名”造假法之“祖宗佛像类”成品辨识

2008-09-22 09:54:15 黄鼎

  很多收藏者在书画收藏上存在着误区,他们片面地以为书画只要是“古”和“旧”,即生成年代距现在较久远的,就必定具有艺术与经济价值。因此,貌似“古代书画”的或祖宗像或佛像类的成品现在几乎在一夜之间走俏了起来。

  所谓“祖宗佛像类”成品,原属非艺术创作的,适用于寺庙或家庭供堂作祭拜的或祖宗或佛像类画作。这类画作一般不署作者名,不钤盖印章。它们若是真实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所画时代的风格特点或画者的操笔水准。但本文此处所说的“祖宗佛像类”,是加了双引号的,是专指那些不真实的,慌称的,伪造的这一种类型成品。此类伪作通常尺幅较大,画工偏于工细,敷色也较为浓艳。每一成品的外观大同小异。它的“销路”主要是针对那些无专业眼光的,充满“期待心理”的书画消费者。

  如投拍于北方某拍卖行2006年秋季拍卖会的署为“清、佚名”《水月观音》的图1成品,我个人认为就是一件典型的该类型疑伪画作。我的依据一是它的笔线、造型与色彩画的都不怎么好,感觉不“地道”,新画出来的迹象极为明显;二是在同场拍卖会紧挨着该成品拍卖的还有一件相似物图2《观音图》却不是佚名,而署名为“潘洁兹”,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印证出图1的“佚名”是不真实的;三是我在全国各地的几处书画市场的地摊上曾见过不少同类成品。凭我的感觉,图1与图2两成品无论是描绘手法、造型手法、全画色调、品相与装裱形式等等同处极多,尤其是观音脸部的描绘手法与形状两图非常相近,所以我判定是同一处或同一人的“产品”。

  辨识“祖宗像佛像类”成品,其实与任何书画鉴识的“流程”一样,至关重要的就是要看懂画中的笔线、造型与色彩的艺术品质。凡是艺术性比较低下的“祖宗佛像类”成品,系正宗货的可能性就极小。此外,此类画的材质也相对重要,它都能作为“辅证”使用,一般都较具说服力。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