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当代艺术
2008-10-08 11:27:36 王春辰
“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外来的艺术评价术语,在这几年普遍使用,成了时尚用语,如果艺术家的作品不被称作当代艺术,似乎意味着落伍或价值不足。“当代艺术”摇身一变成为顶礼膜拜的神物。
在实践中,这个术语的使用给人带了认识混淆,遮掩了许多本应该清晰的问题。大家都争相讨论“当代艺术”一词的含义、所指,希望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但实际上,这个术语并不能通过讨论获得清晰的定义,与实践中的艺术行为有着隔阂,特别是中国今天的艺术市场化之后,商业体制极尽所能利用了这个概念的便利和诱惑性,把一切不具备当代艺术特征的作品也贴上这个标签,来获得商业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简便的方式就是具体的艺术就以具体的媒介来称呼,如绘画就是绘画,雕塑就是雕塑等等,至于它们是否传达了某种看起来“当代感”很强的东西,要看具体的处理手法和观念意图来确定,而不至于在这些传统媒介的表达形式贴上“当代艺术”之后,就都是了不起的当代艺术了。作为清晰的艺术批评,在这一点是要坚决明确的。
那么,“当代艺术”有没有方便法门来供人们识别或供艺术家自觉的创作转型呢?应该说是有的。首先,我们要把“当代艺术”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形式,它是要超越传统的古典主义的,也要区别于追求形式自律的现代主义,如果我们对于现代主义还有缺失,并不等于我们去弥补这一课题时,我们所弥补的就是“当代艺术”。它是历史递进过程的一部分,虽然我们强调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混杂的社会形态,价值观上多元并存,简称“后现代社会”,但社会的变化总是有的,至于说它好一点、还是差一点、今不如昔等等,都无法回避时间序列的向前运动。这种情况下的当代艺术就意味着与前面历史各个时期的意识有所区别、有所差异。
其次,当代艺术因为是动态的,所以它不可能在目前封闭起来,回避各种可能性的艺术面貌,但有一点,它也不是大而全的所有今天的创作都是当代艺术。这里就形成了矛盾,一来想强调当代艺术的时间性,但又与时间框架下的其他艺术混同。
第三,一种观念的当代艺术,应该说这是艺术批评心目中的当代艺术,离开了观念、离开了观念的冲击、冲突,很难说它具有当代性、当代感,这是作为艺术历史的一种选择,这也是看清楚艺术面貌相似、但内涵不同的艺术的差别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作为形式存在的当代艺术,重点不在于形式或画面或面貌,更不是它有什么风格,而作为观念的当代艺术恰恰是没有风格的,是无法归类的,它发生于艺术家直觉地经验现实、挑战现实、转换现实的过程与结果中。这是从当代艺术的发生学角度去谈它,如果从所谓的问题意识出发,则触及到所谓当代的艺术概念的转换,不接受艺术对社会的介入、不接受艺术的批判性、不接受艺术的观念性,就只能是泛泛的“当代艺术”,说不上“伪”或“不伪”,仅仅一种今天的创作而已。
因此,对于艺术批评的历史,能够自觉地鉴别哪一类的艺术是真正的当代艺术,就成为一种学术选择,强调的重心不一样,自然对什么是“当代艺术”的理解肯定不一样。从艺术实践上讲,叫不叫“当代艺术”并不重要,正像当年所谓的“重要的不是艺术”有一种冲击感,在今天,一种批评体系中的当代艺术是建立在对当代艺术历史进程的一种把握,也是对艺术变化进程的某种苛求,如果行为上体现了当代生活的一些命题,就可能属于当代艺术,如果不够到位,那仅仅是对艺术的理解的差异。所以,对于纠缠于这一概念中的实践而言,不是把它说得一清二白,而是在实践中去尝试各种新的可能性,特别在某些具有新的视觉经验的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就能够产生当代艺术所内涵着的观念价值。例如,19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行为艺术、身体艺术、观念影像、video、装置、数码艺术、互动艺术等等,一般被认为是当代艺术的一些载体。正是这些艺术形式打破了那个时候以来的艺术僵局和观念的冲击,即便今天对于行为艺术、身体艺术和装置,人们说起来还不是普遍的接受,既有视觉习惯上的偏差,也有文化教育的背景知识的缘故,更关键是人们的普遍的“艺术”概念仍然是以绘画、雕塑为主,在今天尤甚,这又与“艺术的收藏”心理形影相随。
所以在“当代艺术”混杂了几种涵义的情况下,有必要从不同层面给予分别。就一般的艺术活动和创作而言,称作当代艺术也无妨;但对于苛求的艺术批评历史而言,则要寻求代表了时代、具有一种文化序列含义的艺术,除此之外,在写作当代艺术历史时就都不是“当代艺术”。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