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徐家汇“城市剪影”——一个面向大众的新媒体艺术展

2008-10-20 15:36:15 乐大豆 Defne Ayas

  展演由乐大豆,Defne Ayas以及积极支持中国及亚洲地区当代艺术事业发展的非营利组织Arthub共同策划完成。

  一直以来,电子艺术或新媒体都很难归入任何类别。即使这种形式的先锋艺术都与新生事物,如新技术、新文化形式和新社会评论密切相关,这样的有关新生事物的先例,如20世纪初艺术实践和理念中潜藏的美学和概念的根源,已经快被遗忘。关于艺术定义和发展的激进主张在当时萌生,并以多种形式及方式在本世纪再度出现。如同达达主义是工业时代和机械制造的反应和翻版,这种新兴先锋艺术被视为信息时代和文化形式数字化的重要反映。

  作为“徐汇剪影”项目的策展人,我们将新媒体理解为艺术的一种可能倾斜方式——上世纪70年代中兴起的多媒体技术,在与概念艺术激浪和互动媒体形式融合后有了新的发展。今天,大多数相同艺术形式都可以被称为“多媒体艺术”,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它仍然被特定文献定名为“艺术”。新媒体是一个有多层次含义的词语(如同“艺术”及其相关词语,包括 “油画”、“绘图”和“静物”等),即使写法相同却包含了许多意义。但是它的多种含义,又常常浓缩为一个概念,也就是艺术行为与技术手段的结合。

  城市剪影项目意在为公众创造一个窥探新媒体艺术潜力的平台,并以不限于机械或数字互动的方式对其加以理解。本项目将为观众提供一个入口,并在该特定领域规划多条轨道来探索当代艺术和城市空间媒介的关系。作品创作者既有早期艺术从业者又有目前该领域新兴崛起的艺术人才,他们通过媒介进行划分,并构划多条轨道。围绕软件、游戏、移动影像、网站、城市LED屏幕以及精心制作的装置和表演来创造一种对于艺术的多种临界性,正式性或者实验性探索能力的崭新理解。

  “城市剪影”项目的英文名FinalCut来自广受欢迎的视频编缉软件。近些年,FinalCut已成为许多艺术家的最佳拍档。艺术家使用该工具来结合影像脚本与声音、文字和特效。先做出作品片段,再与装置融合,最终成为数字影像。对于艺术家而言,完成一部影片或艺术作品,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便是剪辑影片,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耗时耗力的过程,捕捉、标记、编辑、控制和处理信息也常常会启发艺术家思考,带来实时思考和描述故事的可能性。同时,精确的策划和编缉过程,需要声音,颜色和特效方面的许多专家共同完成。

  这种存在于艺术家和专家间隐含的“合作”创作模式,以及数字编缉工具中的非线性的叙述正好与我们的策展方法交相辉映。采取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与选中的视觉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师、编程师、舞者和设计师通力合作。这种合作既有包括临时集结的小组又有长期的合作伙伴。如同身处公司或剧场,许多艺术作品,特别是其中较为复杂和最具有创作力的部分,需要一定范围的技术和艺术技巧加以创作。比如表演“忍而为人”的创作,参与者包括多位艺术家、程序员和舞者。Christian Marclay的抽象影像作品“影像表演”已经邀请到了超过八位不同背景和领域的音乐家,从纽约先锋音乐家(Elliott Sharp)到上海朋克乐队(顶楼的马戏团),从中国戏剧(打击乐大师王力川)到中国第一个非盈利管弦乐队(Bruce Gremo)到全球视频游戏音乐场景制作者(Ben Houge)。还有吞图项目(Hipic.org),起初的制作目的可能更偏意识形态,但创作项目的艺术家们以团队的形式,选择网络提供的开放式资源作为平台,并向崇尚单个艺术家作品的浪漫主义思想发起挑战。

  “城市剪影”项目选择深入互动的艺术家网络来提高艺术环境中的“感官”和“情感”能量循环。与我们一起工作的艺术家不仅包括与实验技术领域有密切联系的艺术家,而且还有在提炼数字技术和媒介工具方面具有更宽广美学暗示的艺术家。通过本项目,许多与20世纪早期学院派、表演和激浪派相似的战略随之而生,并且都指向数字范围内的文化和美学可能性。新未来主义部分的影像作品从颂扬和讽刺两个角度评价数字化文化。两个装置作品一个与城市商业圈主题产生互动,另一个则指向了上海高楼林立中很少看到的有月亮的天空。通过鼓励观众的参与,一些作品为复杂的环境提供了公众性的介入和重述性的艺术创作过程。

  在这个宽广的合作性和网络性艺术架构中,文化体现的技术效应和大众对艺术的获得性问题渐渐浮现。我们不得不发自内心地询问自己,艺术能否为观众寻求新的形式和安排,从而重新踏入新形式的竞技场?有没有可能再纳入上世纪以来叱咤风云的技术表现?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如何才能将进行中的当代元素整合而入呢?

  事实上,从过去的移动影像,抽象动画,大型影像制作到近十年对网络和手机元素的运用,技术已经与公众完全结合到了一起。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大大小小播放广告的城市LED屏幕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和普遍。从城市的每个商业角落向周围辐射,广告正反映着我们的梦想,渴望,和多重的幻想,更可能产生有趣的社会学效应。同样的例子还有DVD,通过这些包含全球电影、电视剧和资料的媒介,大众的世界观又有了新的提升。毫无疑问,展示技术迅猛的发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那么,我们可以期待这些流露的消费者文化对我们自身发展产生影响吗?广告商可能相信他们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否则便不会对此分配众多资源。那么,当艺术家获得并利用这些大众传媒技术后将发生什么呢?他们会以此针对公众的消费至上主义创造多种形式的距离、阻力或者反应吗?或者他们会利用同样的大众影响战略来向公众传递自己的语言吗?

  现今,艺术家可以得到许多工具来解码、记录和参与公共空间。他们的社会属性和宣传屏幕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商业内容取代了文化内涵,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有趣的故事和观点。例如,“城市剪影”40+4的访谈录中,40名不同年龄段的当代艺术家和传统艺术家开启了艺术家之间严肃尖锐的话题,解密了艺术市场的层级结构,使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更加有效地表达个人的原创艺术思想。在高新技术的辅助下,艺术家也有机会让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艺术转为主动的参与艺术,例如冯梦波的作品会随着观众的举动而做出反应或有所更改。虽然只是稍稍改变了作品的元素,但是参观者的行为最终决定了作品的展开方式。

  “城市剪影”渴望通过探索新的艺术交流平台,找寻当代社会的艺术反映来扩大艺术在历史中的影响。什么决定着最终剪影?可以说,这个最终点毫无任何转还的余地。它时而排除,时而又包含一些特定的信息和思想,这些思想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传播,就好比现在的艺术界和编程界。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像故事自然发展一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去除某些元素,可能会重新写过,时不时地修改精简,也可能会全盘推翻整个故事。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艺术家已经决定了作品的最终方案,已经看到了创作过程的终点。是否真的有一个终点呢?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最终剪影呢?在处理编辑、重新剪辑和决定最终剪影的过程中,艺术家和策展人常常需要知道如何面对自己、面对历史和面对人们不断变化的艺术理念,从而确定艺术表达的界限范围,知晓自身所处的环境。关注的重点仍是:如何透过大众经历来反映更深层的艺术理念?如何在不断转变的社会价值观上引起共鸣?总之,所有的一切就是要通过“城市剪影”培养一种态度,找寻一个平衡点。

  我们诚挚地感谢上海电子艺术节、赞助商以及合作伙伴ArtHub、Prince Claus Fund、The Netherlands、Pro Helvetia、Switzerland、纽约PERFORMA、Shama Luxe- Xujiahui in Shanghai、意大利Transart 和 Sun公司;感谢包括宋涛、北京新空气管弦乐队、Nick Smith、Adam Zhang、Esa Nickle、何一鸣在内的所有艺术家。

(责任编辑:曹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