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市场怎过金融寒冬
2008-10-21 09:24:47 徐小青
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不安情绪早已从华尔街蔓延全球。在房市、股市、证券市场纷纷遭遇寒冬之际,艺术市场欲独善其身亦不可能。
10月4日,香港苏富比首办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会,率先拉开亚洲各大拍卖行秋季拍卖会帷幕。不过开场遇冷,成交率不足60%。金融寒冬对艺术市场将产生怎样深远影响?对各位藏家来说,又要如何应对?
危机成买家“抄底”良机
雅昌艺术网总经理、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首席调研员蒋伟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影响不容置疑,“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个影响程度有多深,和从中长期来看它的影响效果”。
蒋伟曾到香港观看苏富比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会。从该场拍卖会以及香港苏富比其后进行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拍卖专场,都可以感受到经济危机对艺术市场带来的影响。“前几件东西,我认为它是在估价的80%成交的。在估价的80%这个价位想买到非常好的艺术品,在去年、前年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蒋伟认为,这种影响不可一概而论。“对纯粹投资、投机的人来讲,影响确实比较大;但对于真正从事艺术品收藏的人,这种危机恰恰是一个机会。”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候,藏家才可能以从前不敢“奢望”的低价,买到非常好的艺术品。这种情形和证券市场很类似。即使证券市场整体下跌严重,但在企业基本面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前提下,“对于一个能够看到企业价值的投资者来讲,现在花10块钱买到的东西,几年前可能要花60块钱才买得到。你觉得是不是个机会?”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跃进女士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此进行了解读。她说,尽管有的藏家对现在的经济形势有所顾虑,不愿意将自己的精品拿出;但还有一些藏家,他们既是收藏家,也是投资人,同样没有逃脱这次金融风暴,希望将持有的艺术品通过拍卖这一公平的市场行为套现。对于那些有眼光的实力买家来说,这时候反而是买进艺术品的好时机。
回调实际上是风险释放
蒋伟提到,今天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不能再简单地用成交量、成交总额以及成交率来衡量。同样以此次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为例,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成交率只有35%,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成交率则达到了80%,“这跟艺术品本身有很大关系。”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市场的总体成交量和增长速度都会减弱,天价、高价拍品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不断涌现。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种内部结构性调整对整个艺术市场产生的正面影响要更多一些。此时出现的金融危机则正好成为调整的良机。他认为,从2000年至今,中国艺术品市场每年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长,现在的回调实际上是一个风险释放的过程。
所以,从表面上,艺术市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整体在向下走,似乎马上要进入寒冬,但是,是否进入寒冬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经得起考验的艺术品是不畏惧这种寒冬的。“这么多年,世界艺术市场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大萧条、金融动荡,但是真正的艺术市场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还是很高的,是持续发展的。”
艺术品作为投资和收藏品类,应该放在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如果只关注艺术品的短期收益和涨跌,“就不是一种真正收藏艺术品的行为。”
专家分析 / ANALYSIS
秋拍市场3个特点
据蒋伟预测,今年中国内地秋拍市场将会出现3个特点:第一,增速减缓;第二,高价拍品会被更加谨慎对待,数量也会减少;第三,为了避免大面积铺张造成的成本上升,拍卖公司将改变以前以量求胜的粗放型方式,转而追求在某些强势品种上精益求精。
据悉,北京翰海也对今年的秋拍进行了一些策略调整。如,对拍品投放量进行限制,尽量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选择更贴近藏家的拍品。
那么,目前,哪类作品会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可以让买家大胆出手呢?
蒋伟认为,国际化收藏品类之一的瓷杂可以作为一个长期品种;中国古代书画在保值方面具有与瓷杂相似的性质;特别要注意的是近现代书画部分。此前,在当代艺术涨得很厉害的时候,近现代书画已经进行了调整。中国近现代书画具有深厚传统,其收藏潜力及收藏群体都不容置疑,只不过受到了赝品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一定是将来最有潜力的一个品种”。
张跃进强调,艺术品市场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单一、完全的收藏市场,一定会有投资行为在里面。没有一种投资是没有风险的,只是大小不同。艺术品投资相对于股票投资而言,当经济出现动荡时,带给人的心理波动不会那么强烈。所以,多元化选择对投资者来说利多弊少。
(责任编辑:汉唯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