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谈论瓦尔特·本雅明的三个理由

2008-10-21 17:26:35 李军

  谈论本雅明已经成为时髦,尤其是在今年的这个时候。因为今年7月正好是他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为此,久负盛名的法国《文学》杂志(le Magazine de littérature)专门刊发了一期特辑,组织了十多篇文章,详细介绍了20世纪的这位杰出的德国思想家在知识领域所作的贡献,着重呈现了他的复杂性——其中可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有现代主义美学的奠基人、文学批评家、随笔作家、哲学家、弥塞亚主义神学家、犹太神秘主义者、浪漫派乌托邦幻想家、新马克思主义者和严苛的唯物主义信徒,种种;这些标签漫天飞扬,相互纠缠,自相矛盾,反而使本雅明的面目变得漫漶不清了。相比之下,还是开篇文章“追随漫游者的足迹”中的“漫游者”(flâneur)一词较为实在,至少它概括了本雅明在广阔的知识领域纵横交错的踪迹(该词源于波德莱尔,本雅明用它来指类似于波德莱尔的城市流浪汉,他们在现代城市的迷宫里优游自得,从不迷失方向)。此外,杂志还刊登了苏珊·桑塔格于1978年编辑《本雅明选集》时所选用的一组照片,在这些精彩的照片中,主人公五一例外地都低垂着双眼,苏珊·桑塔格从中发现了20世纪这位最“无法归类”的思想家的一项显而易见的素质:忧郁。

  但这并不是我在这里谈论本雅明的主要理由。主要的理由根植于本雅明所有思想最深邃的内核,在于他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每一种思想都有它的复活节”。根据这种思想,翻译就是要破坏原文作品的形式,把原文的精神从原文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使之在其它语言中获得新生;批评就是用思维的火焰去燃烧作品,拯救出作品的“真理”;而收藏则是致力于对物质的拯救——“对于收藏家来说,得到一本古书就意味着……让古老的世界得到新生”;而“引用”,作为本雅明最常用的一种文本方法,“引用即破坏其所在文章的上下文”,“用真的名称去呼唤那一词句”;他甚至构想过一部完全由“引文”构成的书;而把引用挪用于历史领域——“就像时装引用过去的服装款式那样,法国革命引用了古代的罗马”——,这就意味着“革命”,意味着把历史所孕藏的可能性和所积聚的恩怨统统释放出来,达到过去时代的解放。因此,根据这种逻辑,完全可以想象的是,就像一道声音一直要等到撞上一堵墙,才能发出巨大的回响,本雅明的“复活”同样取决于作为收藏者和挪用者的“我”的存在;于是就有了今天,如同神话中的阿拉丁那样,是“我”在时间的彼岸,就地打开这只漂流瓶,解放了“他”这个“魔鬼”,也释放出了“他”所携带着的巨大的历史魔力……

  然而,作为整个故事的另一面,应该牢记的是,历史的恶同样也有它的“复活节”。1940年,为了逃避进入纳粹集中营的命运,犹太人本雅明饮鸠自尽于法国西班牙边境的一座小镇;而后,62年过去了,随着以法国总统大选为标志的极右势力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故乡的隆兴,随着在全球化浪潮中整个欧洲日益明显的向右转趋势,历史似乎倾向于在导致着一场恶的复兴。在本雅明诞辰110周年之际,那种曾经致本雅明于死地的东西,又一次在欧洲上空徘徊,正活生生地考验着欧洲人,乃至整个人类的良心。

  ——(原载《视觉21》,2002年第7期)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