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舞台上的真实—— 一览林美雅的艺术(一)

2008-10-28 11:55:43 鞠晓闻

  1965年秋天的一日,韩国艺术家白南准 (Nam June Paik) 手持他的SONY摄像机穿梭于纽约大街小道。据说,由此便诞生了影像艺术 (Video Art)。2001年的一天,林美雅同样地持着她的小型摄像机行走于家乡的旧城区,如此,开始了她的影像艺术生涯。

  这前后四十年间, 世界艺术风潮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如发生艺术(Happening),极简艺术 (minimalism),概念艺术 (Conceptual Art) 和网络艺术 (Net Art)等等等等。每个艺术潮流派别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主题。自60年代白南准的影像实验之后,摄像机马上被艺术家广泛地运用于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频繁地使用影像作为表现、展示的主要手段。到了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电脑数码网络的盛行普及,艺术家更是将影像与不同的媒介结合运用,手段丰富多繁。这种多元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多媒体艺术 (Multimedia Art)。当然,这样简单地将艺术进行归类不免流于机械和呆板。因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往往要复杂得多得多。与其说这些专用术语都代表这不同的艺术风格或流派的话,倒不如说他们仅仅是一些被艺术家使用的形式手段的称呼而已。将林美雅称为影像艺术家,她所作的作品为影像艺术, 是因为她的绝大多部分作品都选择用影像来表现。她近期的几件作品也有国外评论将之归入多媒体艺术的。本文无意于去把林美雅的艺术进行归类或定性,其实我更愿意抛开这些先入为主的粗浅判断,近距离地寻找林美雅艺术的踪迹和线索,体验一个艺术家的真实存在。

  The Real Raw materials is not the camera and monitor, but time and Experience itself, and...

  the Real place the work exists is not on screen or within the walls of the room. But in the

  mind and heart of the person who has seen it. This is where all images live.

  -Bill Viola

  当林美雅拿着摄像机行走在街道上拍摄她的第一部影像艺术作品时, 她还是个在读生。几乎和当代同龄艺术家一样,林美雅的专业是油画,在学院里受到严谨的基础训练。然而当知识获得越多时,才能有可能被越多的局限住。尤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学院的复杂体制更是促成这一典型的温床。但也正是在这地方,它给了艺术一个名称,形成一门专业,艺术家成为了一项职业。林美雅便是在这成长环境里真正地经历这个过程,为之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当时她在艺术学院里积极地担任外国艺术家的助手,参加一系列的涉外艺术工作。这些活动让她看到艺术创作的另外一些可能性。林美雅的第一件影像艺术作品也就是在那个时期 (2001年)为了参加荷兰的一分钟影像作品竞赛而做的。

  这件作品的名字叫Breather。林美雅用一个朝向上的摄像镜头记录了她在工业旧城区行走时的感受。建筑与建筑构成的狭窄,阴暗压抑的空间,束缚着人行为和心灵的自由。一声声伴随着的焦虑扰心的喘息体现出人类身处其中的无奈和微弱的挣扎。即使是过了如许年,Breather还时时被圈内人士津津乐道,并不是它屡次被提名于国际上的影像奖项,而是林美雅用最单纯简洁的影像元素直接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首先,这件作品接近于黑白。因为拥挤的建筑造成的阴暗和狭窄的天空形成的大反差画面效果,使画面没有包含太多的细节。而摄影机的逆光拍摄与低像素的画质也使得影像略显粗糙但生猛刺激。其次,在摄像手法上,林美雅采用朴实的镜头顺着建筑行进的手法对环境作出了直接的描述和交待,令人窒息的空间和阴森森的气氛在此得到恰如其分地表现。第三,声音作为影像艺术的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之一, 伴随着画面的喘息更加强了气氛的渲染, 也由之暗示了人类的存在和反映。第四,这件作品时间短,还持续不到两分钟。使观众能容易顺畅地进入到作品中,与之产生共鸣。简言之,林美雅试图从她的作品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她用了最简洁原始的办法达到她所希望达到的影像效果,把自己的感受如实地传达给观众。其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矫情,造作和故弄玄虚。这样的朴实就是真实。同样的手法在她另一件同一时期的影像作品中也可看出较多的相似之处。Sadness (2001年),她记叙的是一位女青年在镜头前的情感起伏变化。黑白的画面,随时间推移慢慢加入些许颜色,并使用音乐对气氛进行渲染等等。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在形式上她用了当代的媒介来表现外,它和传统的绘画摄影手法没多大的区别。Sadness几乎可以说就是一幅肖像绘画作品。

  所以,林美雅不是一位概念艺术家。她观察,她注视,她反映或表达;她有自己的感受,有好恶,但是她不作评判。2003年,她大学毕业,来到以前卫闻名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瑞特维尔 (Rietveld Academy) 艺术学院的研究生部 (Sandberg Institute) 里继续深造。与我所见的许多留洋艺术家不同的是,荷兰学院所给予人不着边际的创作自由并没有让她不知所措,而是给她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除了一些摄影,装置的作品外,她继续坚持着用影像作为媒介,以镜头作为眼睛,说她想说的话。其中两件作品是值得一提的:Happy Together和Unknown Pleasure。第一件作品Happy Together林美雅将摄像机安置在一群来自农村的美术赶考生的考前班的空间中,摄像机记录下这些年青人初见高科技仪器的欢喜反应。手法简洁干脆,没有修饰。当然与其说是“手法”和“手段“,还不如说根本就不存在手法和手段。Unknown Pleasure摘取了很多中国人眼睛的影像,将“眼睛”这一说起来平常的器官放大并抽象化,投影在巨大的屏幕上。在播放的同时,她特意放缓了播放的速度,并做了适当的特效剪辑,让左右眼处于不同的时间区,因此对同一事件的同一反应有了奇妙的时间差,产生了视觉错位。让观众从这些“窗户”感受到人的真实存在。可以看出艺术家试图在影像艺术语言上所作的尝试。 虽然其中仍有不足之处,然而可贵的是林美雅对对象的观察更为细致,表达上更为细腻了。

  这个细腻也体现在她的一部为制作16mm胶片电影而准备的影像作品Red Girl Green Girl中。这件作品的起因源于她参加了鹿特丹一个电影制作班。在那里可以接受到关于电影制作的基础知识和训练。作为这个课程的完成汇报作品,林美雅自己编写了一初影像短剧,并找演员演绎,自己剪辑完成制作。在这件作品中,她并没有试图构造虚构的情节,因此也不存在无病呻吟强做新词的尴尬。艺术家把注力回归到人的问题上,观察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里面的一系列动态反应。灵感是来自于她早期旅馆工作经验的回忆。当时她对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眼睛进入大脑,经过时间的筛滤,留下了些许零碎的记忆。这些记忆由林美雅表现出来便是一个具体的动作,一个姿态,一串声音,几块颜色,空间,时间,光线等。她将这些抽象的元素组合成一部影像作品,并用两个大的投影机投射到两个大屏幕上。两个屏幕各自表现了一个带绿色假发和一个带红色假发的青年妓女在旅馆里的片断生存状态。这也是作品名字的由来。作品中主人公的神态变化,肢体表情,甚至是一声声口哨都能轻易让人受到感染。我们可以从艺术家所创作的空间营造的光线和气氛,从她对镜头的运用,蒙太奇的切换中看出,艺术家用最写实微观的手法表现了一种最抽象的感觉,反映出艺术家对影像艺术语言的熟练掌握。

  到这里, 我们已经大致的看到了林美雅影像语言的一些基本元素和手法技巧。我们知道,很多的艺术家是以影像表达概念,有艺术家以影像本身作为主题,甚至有许多艺术家执着于媒介语言的探究。与他们相比,或许林美雅的创作初衷和创作方式可以称为传统。说得更极端一些,她的这种方式与传统上的绘画摄影相去并不甚远。但坚持以这种方式创作,正是因为里面有着她坚信的真实。

  2006年,她被国际著名的荷兰皇家艺术学院 (Rijksakademie) 邀请参加为期两年的艺术家驻留计划。此机构所选取的艺术家大多已在业内小有名气,或者换言之,艺术家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已形成自己的体系。 学院给予艺术家最好的创作条件,包括宽敞的艺术家工作室,安置有各类器材设备的小型制作工厂,富裕的生活工作费用,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等,并可以邀请到世界各地著名的艺术家来进行交谈。在这样的一个优越的条件下,艺术家会想要些什么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曹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