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首印本完整现世
2008-10-29 09:48:55 徐小青
《红楼梦》在中国家喻户晓,提及脂本、程本,人们也多有耳闻,但真正有机会见识这些200多年前珍品的人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印刷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程甲本,它是《红楼梦》成书后第一个印刷本,当年印数不过50部左右,流传至今的更是寥若晨星。
几天前,在中国嘉德2008秋季拍卖会媒体预展上,《世界新闻报》记者有幸近距离观赏到这套极其罕见的古籍善本。
程甲本首次完整现世
记者看到,这套《红楼梦》共计三十二册,分装于四个深蓝色封套之内,品相完好。从翻开展示的第一册可以看到,该书文字印制清晰,书中所绘插图为工笔白描,人物线条流畅,神态生动。
众所周知,《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系统。一为脂本,一为程本。脂本为手抄本,程本为印刷版本。
乾隆五十六年冬,程伟元、高鄂在北京“萃文书屋”,首次用活字排印《红楼梦》,即学界所称的“程甲本”。之后,乾隆五十七年,程、高对程甲本的回目、正文再次修订,排版印刷。该版本被称为“程乙本”。我们市面上所见到的《红楼梦》版本,多以此本为祖本。
据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经理拓晓堂介绍,此次嘉德将要上拍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正是清乾隆五十六年,由萃文书屋排印的程甲本。这也是程甲本首次完整现世。
作为第一个《红楼梦》印刷品,该书的文物价值无疑非常高。据资料记载,程甲本在当时只印刷了50部左右。流传至今,有据可查的不过三五部,分别存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等处。其中有的还是残本。
此外,拓晓堂提到,从明代以来,中国的小说一直保存得不好。翻看中国小说目可以发现,大量的小说现在都已经失传。原因是,第一,作为应时作品,小说的印刷质量通常都不太讲究;第二,因为具有消遣娱乐意味,小说的阅读和传阅次数很多。越是好小说,越是如此。这都使得一部小说的损毁几率非常高。这套程甲本《红楼梦》能从200多年前完好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
其实,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市场上的《红楼梦》程甲本也极罕见。拓晓堂仅在2003年见过中国嘉德以19.8万拍出的六卷程甲本残本。这六卷残本曾是郑振铎先生的收藏,后转赠于红学大家俞平伯。
拓晓堂感叹,目前来看,流传在市场上的《红楼梦》程甲本全本恐怕也只有眼前这一部了。这部书很可能也是后人进行配补,以两部残本才得以合成这套全本。
市场价位始终居高不下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套《红楼梦》程甲本在印刷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虽有文字记载,从宋代就出现了活字印刷,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活字印刷品,实际上最早是明代中期的作品。明代中期以后,活字印刷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大部分书籍还是采用刻版印刷方式。“所以,像《红楼梦》这样的活字印刷品还是比较稀见的。”它也可以算是有代表性的活字印刷的中国小说。拓晓堂说,因为数量少,在收藏界以及文物界,活字版一般都比刻版文物价值高。
纵观这些年的艺术品市场可以发现,红楼题材作品始终受到藏家追逐。相关作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也一直非常贵。
以前述六卷程甲本残本为例,数量不及全本的五分之一,拍卖价格却将近20万。
拓晓堂还给记者举了另一个例子。胡适先生曾收藏几卷红楼梦脂评本中的甲戌本,这套书由台湾影印过后,留在了胡适的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大概四五年前,上海博物馆以约8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购回。可以说,“‘红楼’在市场上的价位不是现在才高,而是从清代以来一直都很高。”
相较于上述价格,这套程甲本全本估价80万-100万元,拓晓堂认为“很便宜,值得收藏”。
链接 / LINK
学术价值非常重要
一部《红楼梦》让世人研究了200多年,至今尚有各种谜题未解。各种后世翻刻版本的彼此矛盾、排版笔误之处,更让这些题目变得复杂纠结。凡此种种,都不可避免地要向最早的《红楼梦》版本寻求答案。
拓晓堂将随身带来的一本中国社科院出版的《红楼梦》、一份中国小说目所记载的《红楼梦》书目,以及桌上放着的《红楼梦》程甲本为记者进行了对照。
如,中国社科院版本的《红楼梦》第五回回目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程甲本则作“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再如,中国社科院版《红楼梦》第六回回目中的“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国小说目错印成“贾雨村初试云雨情”。
对于红学学者和对《红楼梦》感兴趣的人而言,这本程甲本无疑是研究《红楼梦》的宝贵资料。(徐小青)
《石渠宝笈》上品现秋拍
本报记者/徐小青
如何评定一件古代书画作品的价值高下,对于不同藏家来说,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该作品如果为《石渠宝笈》所著录,则总能受到藏家高度关注,其珍稀程度几成不争事实。
此次中国嘉德秋拍,便有一件《石渠宝笈》上品——董其昌书法《龙神感应记》。
珍品入著《石渠宝笈》
“大家都知道,《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市场上流通的也就是这么二三百件左右。”中国嘉德中国书画部高级业务经理刘凯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董其昌的《龙神感应记》手卷正是这些珍品之一。
从现场来看,董其昌的这件手卷保存得相当完好,卷面上字体规整,气度沉厚,可见其书写之用心。
《石渠宝笈》是清代宫廷编纂的大型文献,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负责编撰的人员也均为当时的书画大家或权威书画研究专家。能进入《石渠宝笈》的作品,自然不是凡品。《龙神感应记》手卷由董其昌书写,叶向高撰文。行文一改董其昌平日随意挥洒的名士习气,字字规整,珠圆玉润,被视为董书上品。此卷被《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列为上等,原为清宫旧藏,后被溥仪携出,抗战胜利后散落民间。
董书历来受藏家追捧
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书画家,董其昌可谓影响深远,“有清300年绘画书法都受他很大影响,包括清代的几个皇帝都非常喜欢他的书法”。刘凯告诉记者,董其昌在绘画史、书法史上的地位决定了其作品一直是收藏家比较追捧的东西。
不过,关于董其昌,历来有一种说法是“乱董”,其作品真赝难分。原因也在于,董其昌在当时影响太大,其书法作品存在代笔及后人仿造现象。“就是说,大家可以非常肯定的董其昌作品不是太多。”这也难怪,为什么一旦出现大家都认可的董其昌书法,特别是由《石渠宝笈》所收录的重要收藏,会引起人们如此高的重视了。
刘凯特别提到,在董其昌的书法中,虽然行书作品相对较多,但以这种规整的行楷方式书写的并不常见。通常是他对作品比较重视时,才会以这种形式进行书写。这也是《龙神感应记》显得弥足珍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汉唯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