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古玉成为下个做空对象
2008-11-12 16:44:55 张然
150多件民间收藏的玉器精品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民间藏玉精品展中亮相,参观者趋之若鹜。但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古方却冷静指出,在古玉市场看似一片繁荣之后隐忧颇多。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古玉赝品泛滥,真品不过千分之一。近些年古玩市场中书画、瓷器价格火爆。而承载几千年文明、精美绝伦的中华古玉,在国内则一直坐冷板凳。今年价格略有抬升,但要警惕它被过度炒作,成为下一个被做空的对象。
市场中古玉真品千分之一
古方告诉记者,近些年他在地摊式经营的市场上看到的,加上收藏家让他帮忙鉴定的古玉中,绝大部分都是赝品,真品仅有千分之一。尤其是国内一些中等城市,大量经营古玉生意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店铺中的古玉数量加起来是惊人的,如果冷静想一想,这其中能有多少真品呢。那么是否古玉鉴定辨伪非常困难,藏家没有几十年和古玉打交道的功底就无法分辨真假。答案是否定的,古方认为,由于古玉造型单一,格式化,有很强的规律可循,所以只要多看博物馆馆藏古玉、对比权威出版机构出版的画册,掌握了古玉材质、纹饰、刀工等方面的基本功,就能摸清门道。可以说从技术手段对古玉进行判断并不难。那么为什么还有一批又一批的藏家买到赝品呢,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收藏的心态没有摆正。目前很多人,把古玉收藏也看作是和股票、基金一样的另一种金融产品,买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值,而很少考虑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
古玉造假手段越来越低劣
在古玉收藏这个圈中,赝品泛滥、造假之风盛行已经是尽人皆知的秘密。像安徽蚌埠、江苏徐州、河南南阳都是高仿作坊发达,成为著名的仿品集散地。在辽宁锦州红山玉的高仿品从生产到批发,一条龙越做越大,方兴未艾。近几年“创新产品”堆满市场,令人们谈“红”色变,搅乱了玉器市场。“在蚌埠的市场里,每天可以看到送货的车辆川流不息,将仿品运往全国各地销售,可见销路很好。”古方无奈的告诉记者。这里玉器市场发展只有20多年时间。上世纪80年代,蚌埠只有几家玉器作坊,从事生产的人不超过10人,到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蚌埠市最少有2000多家玉器作坊,相关从业人员已达数万人。
其实,在历史上,宋代、清代由于帝王贵族的喜爱,也曾大量仿制前朝精品文物,但像眼下如此急功近利、大量仿制的情况却是空前的。仿造行业发达,从业者甚多,那么是否意味着造假手段也越来越高超、越来越不易被藏家识破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古玉造假可以牟取暴利,生产者只关心怎样能提高产量,并不花心思在如何“以假乱真”上。古方表示,现代的仿品基本可以一眼就看出来,需要花心思去琢磨到底是真是假的“古玉”并不多见。反而是清代到民国期间,有些民间高手仿制的古玉几可乱真。
现代仿品有个特点就是造型比较新奇、优美、超出一般尺寸的大器非常多,这都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做的。而真正的古玉造型比较质朴、线条简单,纹饰、造型有严格规则。“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那么起眼。藏家拿到一块古玉,对照博物馆的馆藏和历代出土墓葬的著录,如果和它们不同,基本可以判断是假货。”
古玉不一定破旧
一般人理解高古的东西都是破烂不堪的,尤其是出土的古玉,不仅脏破,材质也属下品,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经过对大量馆藏文物玉器的研究、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商周、战国、汉代帝王用的玉器多数是和田玉制成的,而且一定是和田籽料,不会是和田山料。因为在两千多年前,籽料多的是,人们根本不用上山找。得益于原料的极大丰富,那时很小的玉件也会采用和田籽料来制作,其质地温润,色泽柔和,非常精美。即使因年代的久远有些残缺,仍不会抹煞上等美玉的本来面目。
而那些所谓的破、旧、烂的玉器大多数是现代人做的仿品,并不是高古玉的真容。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介入,古玉做旧的技艺也是水涨船高,花样翻新。像古墓中出土的古玉器,多数都带有颜色变化,可能是由于土壤中化学成分的侵蚀所致。对这一现象,古人称为“沁色”,意即墓中或土壤中的某些成分渗入了玉中,使玉产生了色变。现代人也使用“沁色”这一词语,而且在仿制古玉过程中也人工地做成沁色。许多做旧的古玉中都着重沁色,最常见的为黑漆古、枣皮红及石灰沁。黑漆古整体为黑褐色;枣皮红整体为红褐色,色厚重而不见玉材本色;石灰沁为白色,仿制者或将器物表面烧成斑驳状,斑坑中施色,或于器物表面烧出一层,白而微透,或于玉上制出一块—块若石灰膏状,或呈斑片状。以仿红山玉器为例。仿制古玉者因市场的成本因素,对仿古样本的来源选择,基本都按照国家文物出版部门不同时期出版的彩色图册和一些专门介绍出土玉器的大型图册为摹本,往往是先找到玉石的原料,然后用简单的机器加工,整个过程便是“酸性溶液(氢氟酸)浸泡——穿孔——打磨——染色——抛光。
除了用酸性溶液浸泡这道工序外,其他如穿孔打磨等工序对制假者来说比较容易。一件通过多次分工浸染而成的做旧新玉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所以对于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切莫简单地认为破、旧、烂的玉器就一定是古玉。
搏傻心态造成市场畸形
造成古玉市场畸形繁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藏者太过急功近利。“很多收藏者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追风购买,甚至仅以‘好看’、‘看得懂’为标准,以致买进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让大量的钱白白扔掉。我曾经对一个藏家手里的一件古玉做过鉴定,确认是赝品。没过几天他却兴高采烈的找到我说,‘那东西是不对,但是我给卖出去了,还小赚一笔。’即使是比民间市场管理规范得多的拍卖行,他们搜集拍品时的第一原则也不是考虑真伪,因为我国法律中没有规定拍卖行要对拍品真伪负责,所以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东西有没有卖相,市场前景如何。”当然谁也不愿意成为倒霉蛋,不想把烫手的赝品留在自己手中,于是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编各种故事以更高的价钱卖出去,类似击鼓传花的搏傻游戏,赝品在不停流通,而且价格也在不断上涨,看似一片繁荣,但其实这样给收藏市场带来极大混乱。藏家收藏古玉也先考虑它的流通性,而不是历史文化价值,这不是真正的收藏家,他们只把古玉当成一种金融产品。
古玉将成下个炒作目标?
高古玉较高的文化内涵及其不能上拍,也抬高了其收藏的门槛。高古玉的文化含量较高,与当时社会的装饰、审美、财富、权力直接关联,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在表达其力量、意志和审美观的同时,也在兴替演进中处处显示着历史痕迹。可以说,高古玉的文化内涵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它有着较高的门槛,不是大众藏品。
高古玉因不能上拍,只能流于民间交易,很难体现它的价值。但新《文物保护法》的颁布为古玉收藏敞开了一扇大门,开始允许一些文物在国内自由流通、交换。这使得高古玉的买卖由地下走向地上,对古玉的收藏和保护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正是由于一些因素制约,古玉收藏一度受限,即使距今2000多年汉代精品的古玉价格也不过20万元,与书画、瓷器的价格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就在近几年书画、瓷器价格一路飙升,迅速达到天价的时候,古玉市场价格也是不温不火,虽然在逐渐升值,但涨幅不大,仅在每年5%左右。古玉成交价位也在8-20万这一区间徘徊。“据我接触的藏家中,已经有一部分人从书画、瓷器转向古玉收藏。”从今年的市场看,书画、瓷器已经炒到一个很高的价位又迅速滑落,很明显书画、瓷器市场已经被做空,前期投入的人损失惨重,而想想进入此门的人又望其高价而兴叹。纵观整个艺术品收藏市场,下一个被炒作、做空的对象很有可能就是古玉。当有大规模资金开始关注这个市场的时候,就将是它被过度炒作的时候。
收藏古玉要有长期计划
对于初入收藏界的人士,古方建议:“首先要学习专业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一方面是要大量阅读玉器的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时期玉器的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尤其是当时的服饰发型、艺术形式、经济活动等,这都会在玉器上有所反映;另一方面还要增加实战经验,多看博物馆的展品,多和有德的收藏家、专家打交道,因为他们所介绍的方法和经验会使你少走弯路。同时,可先买进一些便宜的玉加紧钻研,搞懂、摸透,由少到多,去粗取精,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开始系统收藏。其次还要注意心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以免上当受骗。要想成为一个古玉收藏家,至少要做十年的收藏规划,千万不能贪多,一年买20件左右就到头了,不能再多。”
(责任编辑:汉唯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