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一原:这还是中国的“水墨”吗

2008-12-01 15:10:06 杨琳

 他在画他自己心中的风景,是他内心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共振、一种共鸣、一种感动和一种回应。

                                                                                         ——中国美术馆馆长、艺术批评家范迪安

  他说:“我的作品喜欢用‘写’的方式去表现,但注重的不是笔,而是痕,累累的痕,层层的迹。”刚刚结束了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刘一原心象风景展》上海巡回展11月22日走进了上海的莫干山50号,让大家领略到了这位年过六旬艺术家挥洒自如的“心象风景”。

  临摹古画成就其艺术家之梦

  1942年7月17日,刘一原出生于武汉市一个普通家庭。一岁半时,父亲离家后失去音讯,十五岁时母亲刘月波病故,于是从小刘一原就与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读初中时,刘一原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此开始向往当一名画家。1959年4月,他开始在徐松安先生创办的绘制出口国画的画室里,以临摹中国古代绘画为职业。直到他1979年考研。

  刘一原回忆,工作的需要促使他潜心钻研中国古典绘画,因此宋画的诗意、元画的笔情墨趣还有明清写意大师的凌云健笔都让他受益匪浅。1980年后,他开始写生于名山大川、水乡高原,创作了真正“自己”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思维空间和思想观念的悄然变化和深刻影响,刘一原对传统美学的迷恋也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他开始转向对大自然的迹象和氛围进行象征性的描绘,而非优美写实的画风,试图以线条的律动和交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希望在绘画中更多体现宽泛、多义的人文内涵和现代精神。伴随这种追求的深化,刘一原作品中的抽象因素就这样不知不觉增强了,并与传统的表现程式愈来愈远,其语言图式和精神内涵也更趋同现代意味,形成了刘一原特有的“心象风景”。

  喜欢“无序”带来的难题和机遇

  在刘一原的绘画中,尤其突出的是他对白粉颜料的创造性使用。《美术研究》副主编殷双喜说:“刘一原作品中的粉色运用,既是对水墨的破坏,也是对画面的破坏。就在这种破坏中,新的画面结构逐渐地显现出来。他充满激情的用笔和色粉,具有很强的运动感。这是传统中国绘画所缺乏的。在这种情感冲动下的笔墨运动中,形象的外轮廓在空间中逐渐消融。”

  不过,刘一原表示,传统山水画、花鸟画的语言元素仍是滋润他创作的营养和甘露。他说:“我喜爱毛笔在挥写中的坦荡与自由,喜爱粉质的混稠与厚实,喜爱中国画点线的跌宕纵横和水墨材质的随机变化,也喜爱油画中如交响乐般丰富的色层空间。”他认为,水墨材质的最大特性是可以任意反复挥写而笔痕永驻。因此,他作画从不给自己规定程序,而是颠三倒四、翻来覆去,画了又涂,涂了又画,不断寻求、不断深入的“无序”给创作带来了难度,却也给他不断提供机遇。他崇尚“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的艺术箴言。

  要批判也要爱抚

  刘一原认为,当代艺术以前卫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及世界关注的问题具有新奇、强烈的效果,给人以震撼、以思考,这只是当今艺术表现中的一个方面。而作为最富有诗意、最含有灵性、最贴近人情味的中国画艺术却恰好弥补了当代人在困惑、焦虑、失落并日益异化的环境中所缺失的一种真诚与美好。他说:“当代人需要批判精神,需要宣泄,也需要爱抚与慰藉,需要多种艺术表现共存。

  他鼓励学生了解当代艺术。在他看来,中国画专业有着相当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作为中华民族这个如此大的民族,中国画这门如此高深的艺术,其胸襟理应有更大包容性。以中国画排斥西画,或以西画贬低中国画,都是偏激无知的。他说:“我认识的几位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画家,他们搞‘当代’,搞‘前卫’,但他们对传统艺术、传统文化不仅有兴趣,而且很懂。”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