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后”艺术家行情看涨
2008-12-08 14:34:45 徐小青
上个月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国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出色表现颇出乎人们意料。以“75后”画家韦嘉作品《我还很年轻,失败不算什么》为例,预估价不过15万港元,成交价则为74万港元;身为“80后”的高瑀,其画作《文化的精子》以62万港元成交,预估价仅为5万港元。
业内人士认为,受金融海啸波及,艺术品买家的态度趋于保守。他们对涨过一波、价格已高的大腕作品表现谨慎,转而青睐价格尚低、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国“75后”艺术家。
卡通风格非常明显
“这些(艺术家)不是‘70后’,准确地说,是75或是77后。”北京翰海油画雕塑部项目经理戴孟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戴孟认为,出生于1970-1975年的艺术家,还处在转型期,受学院派、早期的现实主义影响比较大。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有过一段意识形态的动荡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有所反思,这些想法会反映到画面上。这是出生于1970-1975年的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的体现。
相比之下,“75后”的中国艺术家受亚洲、尤其是日本新绘画的影响比较多。以奈良美智、草间弥生、村上隆等为代表的日本艺术家,引发了卡通风格的全新理念。这种理念对于中国“75后”艺术家的创作有很大影响。所以,现在中国“75后”的主流艺术家,如韦嘉、高瑀、陈可等,都是这种明显的卡通风格。
“75后”艺术家的明确转型还表现在,他们的主要关注点、表现核心已经不与政治以及意识形态挂钩。“他们更多是享受、接受新鲜事物,更多的是一种装饰性。卡通就是很明显的题材之一。”
台湾Aart当代空间负责人杜邦认为,过去几年暴红暴涨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不仅价位已高,也充斥了太多图腾与符号,容易让人“视觉疲累”;此时,创作概念新颖、具多变性的年轻艺术家,较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另外,年轻艺术家喜欢使用多样性媒介来进行创作,例如图像、摄影、计算机输出、装置、平面油画等,这都增加了他们作品的多样性,给人以很丰富的视觉感受。
首次推出重头专场
12月3日,北京翰海2008秋季拍卖会即将揭幕。在当代艺术部分,翰海特别推出了“中国新艺术—1975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专场。该专场“囊括了绝大部分‘75后’的代表艺术家”,精选了李晖、高瑀、陈可、韦嘉、欧阳春、仇晓飞、李继开、屠洪涛等人的作品。据戴孟介绍,其中,仇晓飞更多的是受到国外艺术收藏家的欣赏,而李晖则是最近两年在装置领域非常受关注的一个明星。
李晖在北京翰海秋拍专场中作品是《穴像》。据介绍,这件作品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理论而作,将对东方文化、思维的理解以巧妙的视觉形式予以转化呈现,具有一种神秘的思辨气息。
陈可将在同一专场上拍的作品是《恨别鸟惊心》。从题目即可看出,该作品意图体现出中国传统诗词的意境。画面精致、淡雅,散发着女性特有的温婉气息,还带着一点可爱的卡通风格。
韦嘉也是年轻艺术家群体中颇受关注的人,其独特的画面感觉在艺术圈获得了广泛认可。此次上拍之作《无处可逃之六》,是韦嘉同类题材中的精品。此外,“80后”艺术家高瑀的《绝口不提爱你》彰显了强烈的卡通风格,也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作品。
据悉,这是翰海第一次在秋拍中将年轻艺术家作为重头戏推出。
投资者青睐“75后”
那么,什么样的藏家会喜欢“75后”艺术家的风格,并认同他们的作品?
从收藏群体考虑,戴孟认为,IT业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群体。中国现在的IT业中出现了一些新富人群。“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年轻,学历是在国外拿到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对最新的艺术观念非常赞同。”戴孟认为,“75后”的作品更多的是面向他们。
从投资性藏家来看,业内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即很多艺术品投资的专业人士都非常看好“75后”的作品。原因是,“75后”之前的艺术家作品价格已经显得太贵,相较之下,“75后”艺术家的作品则很便宜。做艺术品投资的人,总要为自己的资金寻找出口,“很多资金不愿意退出这个市场”。这时,有潜力的“75后”作品自然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对于这种观点,KING空间总监吕鸿君女士也表示了赞同。她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谈到,虽然现在市场景气不好,但对于做艺术品投资的人来说,钱总是要花出去才能赚得更多。他们发现,和那些一线艺术家比起来,现在“75后”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是中低价位的。所以,他们会希望收到一些新生代的作品。
吕鸿君乐观地说,不管是对于年轻一辈画廊之一的KING空间,还是对于“75后”的年轻艺术家,现在的金融危机都可以看作一个机会。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如今中国“75后”艺术家市场正在起步阶段,几乎全是原始潜质股。对此感兴趣的投资人,不妨在这个阶段介入。此外,市场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接受度愈来愈高,建议投资人挑选主题性强、5万元以下的单件作品,未来增值空间可期。
市场观察
持续创作的画家更有潜力
KING空间总监吕鸿君表示,KING空间在台湾的画廊,也会考虑展出大陆“70后”艺术家的作品。
吕鸿君说,自己今年才开始接触“70后”艺术家的作品,还没有具体的关注对象。但是在她看来,选择标准首要是自己喜欢,不见得是在市场上很火的。
她特别提到,有些收藏家会直接到美院去接触还没有毕业或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收购他们的作品。不过,自己不会这么做,“因为我觉得(学生的)稳定性不高。对我们的收藏家来讲,都是不稳定的。”
一些收藏家会请画廊帮忙,依靠他们的专业眼光,挑选好的艺术品。这时,KING空间为他们推荐的一般都是持续创作的艺术家。而且,特别看重这些艺术家的进步空间。“他们现在的画作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们都有进步的空间。或者说他们的绘画时间至少在10年左右。”
吕鸿君认为,在“70后”的艺术家中,一定会产生下一代的艺术明星。她强调,只要作品本身确实好,大家也很喜欢,年轻的艺术家作品也可以卖高价。
不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不会马上升到高位,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从15万跳到70万。吕鸿君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如果一下子跳到很高,可能是炒作,风险比较大一些。”
她说,“70后”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好的市场趋势应该会持续。“因为总会有新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出来,可能会有比现在更好的艺术明星出来。”
最后,她提醒藏家,虽然现在的年轻画家很多,但状态参差不齐。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在哪里,需要时间去仔细琢磨。只有经过打磨的艺术家,未来才有可能在艺术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是一个慢慢筛选的过程。“有些做不下去的,意志不坚定的,就会慢慢被筛选掉。”(徐小青)
(责任编辑:汉唯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