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的《幽谷图》

2009-01-07 10:14:47 李蕊

《幽谷图》为立轴,绢本,纵168厘米,横53.6厘米

  郭熙是北宋时期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以画寒林、雪景著称。他的山水画常表现一种清寂、幽凉的画境。如尚无桃李争艳的《早春图》、树叶落尽的《窠石平远图》、寒冷凄清的《幽谷图》,给人一种“春山淡冶而如笑”、“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感受。由此,我们可以体察到一位杰出艺术家对时刻变化的自然景象的深刻理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幅《幽谷图》(见右图),便是郭熙表现雪后山谷景色的传世之作。

  《幽谷图》为立轴,绢本,纵168厘米,横53.6厘米。在狭长的竖式画幅上,画家以俯视的角度表现了皑皑白雪覆盖下的深山大壑。画面远景是矗立的崇山峻岭;中景处,两旁为陡立险峻的悬崖,中间为幽深的峡谷,雪雾、烟岚弥漫山间,展现出一种高峻奇险、幽深神秘的境界。白茫茫的大雪,为画面营造出荒寒、萧瑟的气氛。在积雪中毅然成长的树木,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画面远处,葱郁的树木密布山顶,簇拥成一大片。几株怪树斜长在陡峭的山崖上。深暗的树身,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显眼。树叶已落尽,光秃秃的枝丫如蟹爪或鹿角般随风摇摆。画面上的树木或傲然挺立,或弯腰低头,或俯身下探,似乎向观者竭力展现自己抗严寒、斗风雪的风采。沿着幽深的石谷向下看,没想到,这冰天雪地中竟有泉水从石罅中缓缓流出。涓涓而下的清流冲刷着冰冻的湖面。流水不止,生命不息,自然万物是不可能被冰雪所压垮的。作品中,雄浑的雪山、幽深的沟壑、干枯的树木,似乎传达着“冬山惨淡而如睡”的幽寂;而树枝的遒劲、老树干的苍浑、树林的繁茂,似乎在力排冬雪的掩埋、消除冬雪的睡意;淙淙的泉音,又似乎在呼唤大地赶快苏醒……

  郭熙的《幽谷图》虽是局部取景,但却以深远法营造出高旷的意境,是一幅构图奇特的杰作。此图主要用淡墨描绘,具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画家以淡墨画山,用浓墨写树,以雪山的莹润映衬老树的枯瘦、苍劲,以树木的深暗反衬雪山的明净,营造出秀润宁静、清气逼人的画境。画中的枯树以劲健的笔法绘出,突出了树木的坚挺;树叶皆以泼墨大点写出,表现出了树叶的茂盛。画家在洁白的绢素上以淡墨勾勒景物的轮廓,衬托出雪山的莹润;山谷以淡墨皴擦,表现了山体的立体感;山顶以更淡的墨轻染,甚至留白,突出了积雪的厚重;天空、水面以淡墨烘染,给人一种清幽之感。画家利用这些细腻而精微的表现手法,营造出雪后的高寒之境。

  《幽谷图》曾著录于《宣和画谱》。起初,它被北宋宣和内府收藏,钤有“宣和宝殿”朱文印;后来又被明内府收藏,钤有“典礼纪察司印”;再后又被明代的张孝思,清代的梁清标、安岐及乾隆内府,近代的蔡金台、靳伯声等收藏,均钤有鉴藏印。由此可见,《幽谷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作品。

  郭熙(1023—约1085),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温县)人。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山水画。初学李成,后自成一家,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画山石多用“卷云皴”或“鬼脸皴”;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墨色明洁。好作巨帧大幅,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状,于雄健中透出灵秀。作品颇得宋神宗赏识,当时宫中收藏了其大量的作品。黄庭坚的“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苏轼的“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等诗句都证明了这一点。传世作品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窠石平远图》,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溪山访友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关山春雪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的《树色平远图》等。

  除了绘画外,郭熙还精通画理、画论。他主张画家要博取前人的创作经验,并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大自然。在山水画构图上,他创立了“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他所著的画论《林泉高致》,由其子郭思纂集而成。《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地介绍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责任编辑:谢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