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比经验更复杂的是什么?

2009-01-09 15:23:36 段君

        各位青年批评家朋友,很高兴又有机会在一起讨论艺术。我十分赞同盛葳这次提出的讨论主题,“个人经验”完全可以作为专题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进行系统的整理,它是艺术家经常遭遇的实践性问题,而不是纯粹理论性的话题。更重要的是,“个人经验”的提出,敏感地涉及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大特质——主观性,即根据“个人经验”对经验对象所做出的主观判断,其中甚至包含有最低级的情绪因子。

  古典艺术把“个人经验”看作是最低级的感官机能,认为它不值得关注。在科学和哲学等知识的话语中,“个人经验”也是被忽视和低估的对象,因为它不属于理性世界。但在当代艺术中,“个人经验”被提前,它不仅没有远离思想的领域,反而成为批判的起点。对于“个人经验”,目前比较乐观的看法(如“日常生活理论”),认为它是恢复人的主体性、揭露意识形态压抑的最好手段。但“日常生活理论”最近也经常被批评为“具有实用主义目的”,因为它要解决的是眼下的个人困境。

  但从最近30年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并不完全是实用主义的,因为当代艺术家不会为了当下的目的,而对过去经验到的东西感到满足。比较悲观的思想则认为“个人经验”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转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理想化或被类型化了。在近代经验派哲学家看来,经验是被动的,因为人在感觉和观察时,不得不使用普遍的称谓和人类共同体的语言模式。

  胡塞尔在1938年出版的《经验与判断》中,极富逻辑地论述了判断对经验的批判,他批评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去预期和充实曾经经验到的对象。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我们不能把所有艺术家的“个人经验”都宣布为普遍经验的产物,从而否定个人经验的独特性。我也发现甚至有艺术家为了向人证明他的经验是原始的,故意装作其经验不具有任何社会标记。最近的艺术批评中也存在着一种极端趋势:批评家喜欢对艺术家个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反复追问,并与艺术家一起沉浸在回忆的情绪之中;包括对艺术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过度放大,很容易滋生地方主义等狭隘思想。

  我比较看重扩大的“经验”概念,它不仅包含感性因素和经验知识,也包括想象、猜测、虚拟、表态、询问等经验的变异行动。当代艺术其实不是简单地“将个人经验上升为社会问题”,或是“把个别归纳为一般”等庸俗社会学式的做法;当代艺术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艺术家的“个人经验”是如何扩大和变异的?这些是比经验更复杂的东西,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想象、猜测、虚拟、表态、询问等经验的变异行动。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