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厚古不薄今

2009-01-12 17:28:11 谷国伟

  参加一些大型展览或者翻看一些大展作品集,不难发现有许多作者的取法直接嫁接当代一些有创作实力的书家。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说这是学某某某的,这种方法实在不可取;有人说这个作者实在没有出息,这样一直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也有人说某某某的作品实在不错,为什么不能学。基于种种评说,这种直接学习今人的方法是否可取?

  我认为,这种方法非常可取,但是一定要慎重,要做到厚古而不薄今。

  张旭光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被问到:好多人的作品取法于您的作品,您如何看待?张旭光先生说:“作为我并不希望有些人说受我的影响或者模仿我的作品,这些我不大赞成,我希望还是学经典。有些人曾提出,有的人喜欢看张旭光是怎么理解王羲之的,让张旭光作为一个桥梁或者跳板去看王羲之,这个我倒不反对。如果我能起到这些作用,我还是有价值的,这样能够尽快地进入经典是最好的。现在对学古人还是学今人也存在不同看法,我觉得学今人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学今人可能很快能提高你的眼力和审美,然后再用这种能力去理解古人,这也是一条途径。”

  由此看来,“取法今人”也是未尝不可的。问题的重点是如何去学,如何以今人为跳板,进而摆脱今人,并进入经典、深入经典。

  “取法今人”的价值何在?我认为,它起码可以作为一种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一种过渡手段。孙过庭《书谱》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个道理对每位从事书法创作者而言都是非常熟识的,但是这里边只涉及到起始和结果,至于中间的学习过程却未涉及到。所以,中间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就需要学书者自己去摸索和寻找。反过来,取法时人、受当代人影响有什么不好?周俊杰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就当代书坛创作互相影响时曾说过:“当代书法创作的相互影响非常大,如果某位作者在这届展览中获奖,在下届展览中这样风貌的作品就会非常多,这也是正常的。有好多人对此现象进行过批评,我认为大可不必。这从某方面说明探索的新面目已经被社会所认可,被评委认可。这种面貌反映了当代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书法在不断发展的表现。”

  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特别是大篆、甲骨、楚简创作,由于目前发掘的资料和出版资料非常有限,加之年代久远,人们所拥有碑帖中的许多汉字由于种种原因伤残严重,一些笔势的走动临习者并非都能洞察清楚,致使为书家临摹的过程制造了许多障碍。大篆、甲骨、楚简类风格的创作也过多地局限于集字范畴,因此,当我们选取那些当今在大篆、甲骨、楚简类风格上有卓越成就的书家作品进行学习,作为一种创作的过渡,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

  因此,“取法今人”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存在的,取法这些当今在书法上有所造诣的书家作品进行学习,完全可以作为从临摹到创作的一种过渡,加之在“取法今人”的过程中融入了创作者的积累、学识及理解,这对快捷进入创作状态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继而,这些经过“学习今人”并加以“改造”的作品能够在大赛中入选、获奖也是属于正常的。

  正如前边所言,“取法今人”可以作为一种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一种过渡手段,可以提高作者对书法的理解,但这并不是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取法今人”仅仅为作者从临摹到创作提供一种过渡,要有能力从中跳出来。倘若一味地停留在“学习今人”这个阶段,那么书家本人的创作价值将会大打折扣,永远达不到真正创作的境地,也永远窥探不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在进入“取法今人”阶段以后,可以对取法对象的学书历程、书风形成的轨迹进行梳理,寻根问源,并从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书学道路,在这条为自己设定好的道路上进行不断的学习、研究和追求,我想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所在。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