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家群落带给小堡村的“文化饭”

2009-01-14 15:40:18 未知

  “我是个故土难离的农民。像现在这样不离村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每天心里都乐呵着。”昨天,在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韩燕画廊中,39岁的画廊创办者、村民靳栩,环顾着屋内错落摆放的画作、瓷器,高兴地对记者说,能在家里开办画廊,经营自己喜欢的绘画、陶瓷等艺术品,归功于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和愈见浓厚的“画家村”氛围。

  靳栩说,他19岁刚开始工作那时,村里可不像现在这样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当时,村里不要说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小卖部也只有一家,以传统农业为主。全村连一条整齐些的石子路都没有,全是一下雨就和泥的黄土路。他曾在外面做过销售,接过为人做空气降温加湿的活儿,还曾开过一段时间出租车,在村子里算是少有的脑子很活、走出了村子的村民,“那也没想到能吃上‘文化饭’。”

  “从改革开放前的人年均收入200元,到现在的人均年收入过万,文化创意产业对村民致富、村经济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村支书崔大柏说,村里曾办过养殖场、发展过工业。1993年村里来了第一批画家,给村里带来了新变化。村民把房子出租给画家,收到第一笔和“文化”相关的收入,一些村民开始经营画布、颜料等。伴随着宋庄镇被评为全市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更多的小堡村村民吃上了“文化饭”。

  现在,走在小堡村宽敞的主路上,道路两侧的画廊、咖啡屋、装裱店等鳞次栉比,不时有画家、爱画人、画商,进出其中。仅画家租房带给村民的收入,每年人均就达万元以上。10多家村民还开起了画布、画框、装裱等与绘画相关的小店。村民石永杨裱画店就是其中一家。“我做裱画,一年能有三四万元收入,比在外面打小工好多了。”穿过写有“裱画”的院门,在一间工作室里,石永杨正忙活着给铺在案子上的国画刷浆。他说,当初就是感觉“这口裱画饭有的吃”,便“狠心”拿出2000元积蓄到琉璃厂学了裱画,回来后把家里一间西房腾空干起裱画生意。“如今自己给自己打工,日子不那么紧巴了,每年也不用发愁女儿的学费了。”在旁边打下手的妻子张美兰插话说,两口子再也不用每天披星戴月地外出赶工,在家干活还能按时吃上热乎饭。

  村官感言

  崔大柏:画家的到来给村里发展带来新契机,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文化饭,还有更多可吃的地方。未来,我们要发展以艺术产品的衍生品为主的文化旅游村,鼓励村里年轻人参与策划画展,有条件的村民投资村内艺术园区、研究开发民间工艺品等,通过组织培训让村民具备给客人提供一条龙服务的能力,更深层次地发掘“画家村”与村民致富共同发展的潜力。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