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的眼睛——托马斯·瓦利奇的宇宙哲学
2009-01-21 17:27:28 宁 宁
托马斯·瓦利奇(Tamás Waliczky)系统地设定了后计算机美学领域的重要部分,这种美学研究以新的方法构造世界,以新的方法观察面临的一切。虚拟摄像机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瓦利奇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因此,瓦利奇既不是只从事空间工作的虚拟建筑师,他是一位虚拟纪录片的制作者,他的每件作品都创造了一个独特方法构造的世界,并且他为我们证明,他的每个世界建立了自己的宇宙哲学,一个掌管该世界所有元素的独特逻辑系统。
——列弗·迈诺维赤(Lev Manovich)
艺术理论家列弗·迈诺维赤(Lev Manovich)在论文《照相机和世界》中曾这样描述瓦利奇对日常知觉的解构。
托马斯·瓦利奇创作了一系列诗歌作品,浏览者在其中感受与众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状态,他挑战了西方传统的摄影和电影规则,在影像后期制作过程中建造独创的世界,制定自己的规则,这种规则否认了我们通常理所当然的透视定律,以此营建梦一般的动态空间。
《风景》:上帝暂停时间
瓦利奇的《森林》DER WALD(THE FOREST) 生动地传达出一种空间无限的意境:森林向四面八方延伸,就像迷宫一样没有出口。它是一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作品,画面的最基本的元素是绘制的光秃秃的树木,树木都是黑白色调的。画面的三维立体空间由许许多多的二维平面构成。《森林》里的树木向上无限延伸的景象构成了作品的第一种运动线条。作者将绘制的二维图画粘贴到一些透明的圆柱体上,当圆柱体旋转时,摄像机就会左右摇晃,从而构成作品的第二种运动线条。摄像机的向前向后移动形成第三种运动线条。三种不同的运动线条就使得森林向四面八方的延伸成为可能。作者采用这种结构就改变了传统的坐标系统。众所周知,三维立体空间的坐标轴:x轴,y轴和z轴中的向量都是直线,但此作品的坐标体系中所有的向量都是曲线。这给观看者一个小小的提示:看得越深入,就越杂乱无章,越毫无头绪。
“蝴蝶效应”展览中这样描述他的装置作品《风景》:《风景》原是为一交互式歌剧设计的作品,在歌剧的故事情节中,以视觉形势具体表现了这一瞬间:
上帝暂停时间。瓦利奇为了表述那个瞬间使用肉眼可见的雨滴。第一张照片表现雨中的一个小村庄,雨突然停止,凝固不动,摄影机在雨滴周围移动,并且穿越这个静止不动的世界。
瓦利奇另一件名为《聚焦》的装置作品是由上百个照片组成的,可以说是个人照片集合而成的数码相册。此作品由98个不同的层面构成,生成一个人造街道场景。这个场景看上去有些像一张普通照片,但是观众对于想要聚焦的图层有绝对控制力。画面中的每一个个体元素都被赋予一个层面,并且每个数码层面都从作者的视角从细节充分展示一个现实。画面先是朦胧的层面,然后聚焦于在虚拟街道上聚集的人群。这种布局手法把摄像机作为观察界面,通过此界面可以观察人群中的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观看这可以根据画面的构成要素探索每一个个体元素,发掘每个个体元素所展示的深层喻意,还可以体会事物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在欣赏这幅画面时,观看这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是在作者创造的虚拟世界中遨游穿梭。
《花园》GARDEN是一部计算机动画制作,作者于1991年完成其剧本。创作灵感源于十年前的一部老电影名为《Super-8》。这部动画作品以一个乡村花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在花园里嬉戏玩耍的情景。艺术家意于从孩子的视角展现孩子对周围环境的灵敏度和好奇心,并激发观看者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为了增强这种渲染力,作者采用了一种新的透视方法,即“水滴透视法”。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透视观念,可以使观看者直观地看到对世界的描绘,观看者位置是固定的,消逝点也是特定的。通过采用“水滴透视法”这种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整个作品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运动形成花园里的花和植物的形状:当孩子接近或者远离花和植物时,花和植物就会相应的膨胀或缩小,因此这个空间里的一切事物都被虚拟地扭曲了。世界就变成一个以孩子为核心的局限空间,也就是说整个世界都是孩子的私人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形成源于孩子的运动。这个世界完全独立于身临境外的观看者,观看者好像是在欣赏他人的梦境一样。
为了使《路》THE WAY(计算机动画制作和录像相结合的三维立体作品)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作者打破常规,别具一格。作品取景于德国的一个乡间小路,路两旁房屋林立,一片寂静,三个人在摄像机的拍摄下沿着乡间小路跑步。通常人们习惯将远处的消逝点置于地平线上,以呈现无穷无尽的意境。但是作者却没有采用这种手法,他将消逝点安排在距离视点最可能近的位置。因为消逝点和视点在这幅画面中几乎位于同一位置,因此每一个实物在到达观看者之前就消逝了。实物距离观看者越远,实物就显得越大;实物距离观看者越近,实物就显得越小。从画面中三个跑步的人身上也可以发现这种效果:最小最模糊的是距离你最近的;最大最清晰的是距离你最远的。因为画面中的三个人是被摄像机拍摄的,所以大小是一样的。在这奇特的颠覆传统的画面里,这三个人就形成一种参照。
摄像机的视角/上帝的视角
对人类而言,时间是线性的,人类总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个线性的时间轴上,人生被定位于三个坐标点:“过去”、“现在”、“将来”。其中“现在”是我们人生坐标的起始点,“过去”和“将来”分别位于“现在”的左边和右边。但遗憾的是,即使在这个线性时间轴上,我们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那就是勇往直前。而对上帝而言,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上帝是永生的。上帝的时间可能就是四维空间的,他可以观察到其他三维空间的存在,并且可以精确到任意一个时间点。因此,对上帝而言,任意改变我们的时间观念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从这个视角看,我们世俗测量时间的单位如秒、分、时、月、年以及永恒,并没有什么区别。作者就是为了展示世俗方法与上帝的不同,才创作了作品SCULPTURE 《雕塑》,而这也是整个作品的主题。作者在计算机上建立了许多三维立体雕塑,被命名法为“时间结晶”。每一个“时间结晶”都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都以冻结的形式保存了每一个短暂的瞬间。这些“时间结晶”都存在于一个空间,并且彼此独立。一个虚拟的摄像机(在某种程度上,摄像机的视角就是上帝的视角)可以从任意视角观察这些“时间结晶”。摄像机通过在“时间结晶”中穿梭,以多种不同的角度和变化不一的速度再现了原始的运动。
《牵线木偶》MARIONETTES(七分钟的计算机动画制作)的主题就是木偶的倒塌。“牵线木偶”,顾名思义,是被线所牵制的,没有了线就没有了动力,就会倒下。当人不能赋予它活力时,自然力会赋予它动力,如重力、撞击和随机化。但此作品却没有以传统的方式赋予木偶动力。控制木偶运动力量是一种模仿生理机能的运算规则,因此木偶人的运动都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计算编排出来的。
《渔人和他的妻子》FISHERMAN AND HIS WIFE是一部长达30分钟的计算机动画制作。故事原型为一个德国的民间传说,画面背景是用皮影创作出来的,画面中的木偶、树木、花朵、房屋都是手工绘制的,并且每个实物都以二维平面的形式被扫描到三维立体空间里。最初每个景物都只有一个光源,随着故事的发展过程,越来越多的木偶都拥有自己的光源,其他木偶和景物的影子被投到画面上。作者借助灯光和影子更直观更形象地表现了人与人,现实与虚拟,现实与愿望,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关系。
拓展诗意与表达性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机器、机械,我们每天都使用它们,甚至有时候觉得没有它们我们将无法生活。但由于各种原因,机器的功能属性常常被我们遗忘或不被我们所了解。因为人类总是试图寻找影响他们生活的因素,并作出解释,因此在《机器》作品中,作者以艺术形式详细展示了他眼中机器的结构和本质。作者将机器投影到一个黑白色调的布景上,突出强调了与早期诙谐模仿电影的极大相似性,机器被赋予个性和幽默感。作者以艺术形式一步一步地为我们精心制作了这些凝缩的机器。尽管作者是现实主义者,但作者的艺术风格与现实主义却大相庭径。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更新了已有的传统艺术,包括摄影、电影、录像和文学,拓展了这些传统艺术的形式,这类计算机媒体作品为艺术增添了“交互作用”这一重要新维度,对计算机的作用、界面和历史背景进行反思,评论了对当代以科技为中介的文化,同时还创造了和先前的艺术关系密切的媒体事件。这些作品在概念上探索与早先艺术类型密切相关的诗歌、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流行文化、纪录和解构主义等艺术形式。这些引人入胜的作品评价了技术对文化造成的影响,或是创作性应用了计算机的新型表达和分析能力,托马斯·瓦利奇的作品类型则属于拓展诗意与表达性能。他在自己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效果中,探索属于自己的诗意化世界。
资料提供:Tamás Waliczky
翻译:付美娜
编辑:宁宁
(责任编辑:汉唯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