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美术教育中的缺课问题
2009-02-25 13:34:49 吕莱昌
上月初看到《美术报》转载《北京青年报》一篇文章《专家称:中国美术教育缺课严重》,时至月末,本报刊登出刘德龙君一篇文章《应客观看待当前美术史的教学问题——驳<专家称中国美术教育缺课严重>一文》一个“驳”吸引了笔者的眼球。两篇文章同时细细读来,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刘君这篇文章,通篇盯牢“缺课严重”四个字,一方面,他讲到自身所在地区各阶段美术课程之完备,真的如刘君所言,笔者也是顿感欣慰。接下来,用很长篇幅引用教育部对于高校和中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政策规定,得出一个结论便是——我们的美术教育不缺课,即便“缺课”也与《剑桥艺术史》拉不上关系。
胡适有言: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笔者向来反对伪命题的辩论,对于一种观点,应当客观全面地解读和剖析,而不应该咬文嚼字抓住一点不放。刘君标题冠以“客观看待”,确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谈到缺课问题,教育部对艺术欣赏课的设置目的和要求早已作出明确规定,教科书讲解和课时数都写得明明白白,从此角度讲,我们可有美术欣赏课?我们是应该有的。高校里开设“艺术欣赏”、“美术欣赏”课程的选修课也为数不少。问题在于我们理应“上”的这些课,真正上了吗?上好了吗?
笔者曾经针对天津、杭州、深圳、青岛等地近百名高中生,调查过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的情况,结果不尽理想。不少学生表示,学校确实开设美术欣赏课程,但是多数都是虎头蛇尾,上几节就草草结束,遇到期末,课时就被其他“主课”占用。甚至是直到高中结束,用过的美术欣赏教材还是崭新的。也有不少学生称,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美术欣赏课程。还有部分地区,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将艺术常识列入高考范围,授课方式是校方自己编写一些文艺常识提纲,将美术史知识罗列出来,让学生只在考试前夕背诵记忆,全无讲解。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能够按照教育部规定上好上全美术欣赏课的学校可谓凤毛麟角,开课情况,城市中学好于县级中学,重点中学好于普通中学。可见当下,美术欣赏课本身存在严重缺失问题。
再从教学质量来看,也是不容乐观,上面谈到不少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本身已经变质,有些竟回归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了。另外,不少任课老师自身专业水平不足,对基本美术史的概念和理解存在错误和主观倾向,如在讲授中国山水画时,错误地提出“山水画起源于唐代”,讲明清文人画时,主观上把文人画定义为“是地主阶级,没落腐朽的艺术”的定论。以上这些论调,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解读,使得学生整体对待此课程的态度是消极的。
从教师的讲课水平这个问题入手,我们就可以窥见高等教育下,美术史课程的一些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担任中学美术欣赏课的老师,大多来自美术师范院校,受近十年来中国的艺考体制影响,美术师范院校的生源均来自美术实践类考生,不少人长久以来形成重美术实践,轻美术理论的错误习惯,自身人文素养缺失严重,进入中学工作后,也基本在担任美术艺考的专业课老师的同时,附加担任美术欣赏课教师,自己从心理上就引不起重视。而专业美术院校所开设的美术史和美术理论课程水平,受到教师水平、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参差不齐。非艺术类的高校,近些年来大多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的方式,开始重视艺术教育,但学生受到社会就业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往往用功利的心态对待所学课程,美术欣赏就被放到一个很渺小的位置。
可见,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政策在许多地方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美术教育的缺课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是严重的。
在西方学术框架下,艺术史属于人文学科的范围,是综合性大学均设置系科,而绝非艺术院校的附属专业,在中小学阶段,也通常开设讲授艺术史的课程。在西方,艺术素养,是每个人理应具备的素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从观念上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既然教育部有这方面的规定,各地教育部门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确保美术欣赏和其他门类的艺术欣赏课程能够开设,在此基础上,提高学校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重视态度,这对社会、学生和国民素质的未来也是一种负责。
《剑桥艺术史》在中国的出版是值得肯定的,专家的发言实质,我想那些兢兢业业为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老师们也会感同深受。正如刘君博客中所言,“很多地方的美术课都被放羊了,其实这些情况我都了解,但是很多地方已经做的很规范了”十分欣慰。对未来美术教育的良好期盼,大家都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