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春山居图》飘零传奇盼团圆
2009-02-25 14:41:27 徐小青
在2008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上,著名作家余秋雨透露,他正力促浙江省博物院“镇馆之宝”、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残卷,与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另一半画作共同亮相。
这显然并非他一个人的心愿。台北故宫书画精品无数,但最令人惋惜的还是《富春山居图》。这幅传世名画当年被烧为两半,如今却只能隔着海峡相望。如果有幸看到北京故宫现存的沈周摹本,这种感觉恐怕会更强烈。
《富春山居图》很传奇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名作。黄公望一生坎坷,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是年过八旬的老翁。《富春山居图》正是他晚年呕心沥血所成,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宽33cm,长636.9cm,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云山烟树,疏密有致,变幻无穷。
这幅画在几经周折后,明末清初时被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到。据史料记载,吴洪裕于“国变”逃难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另一幅书法作品。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新介绍,吴洪裕临终时,想把自己最心爱的藏品带走,于是提出了火焚画作的要求,而且一定要在他的床前烧。家人不敢违抗老人的意愿,只能点火烧画。在老人偶一闭眼的时候,他的侄子冒险抢出了这幅珍贵图卷。好在画卷投入火中时间不长,主体还在。后人将大概一尺长的火烧部分裁掉,将画分两部分重新装裱,《富春山居图》就此一分为二。
两岸故宫珍品“各自天涯”
《富春山居图》后半卷进了清宫,后来就到了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前半卷一直在民间流传,被命名为《剩山图》,现在浙江省博物馆。
杨新特别提到,《富春山居图》有一个很有名的摹本,由明代大画家沈周所作。沈周原来曾收藏《富春山居图》,却交友不慎,将此画借给朋友后再没收回来。追悔莫及的沈周后来凭借记忆,将图从头到尾画了一遍。他的摹本“画得很准确”,而且是完全本,现存于北京故宫。
令人惋惜的当然不只《富春山居图》。被乾隆帝并称为“三希”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同样“各自天涯”。《中秋帖》、《伯远帖》藏于北京故宫,《快雪时晴帖》藏于台北故宫。作为乾隆皇帝书房的三希堂还保存完好,三件著名的书法作品却分藏在两岸故宫,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背景链接
台北故宫珍宝几多
提起台北故宫博物院,民众最熟知的就是那三件“镇馆之宝”:毛公鼎、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其实,台北故宫的宝贝远不止于此,其它一些珍品同样耀眼:
●散氏盘 西周重器,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铭文铸于盘底,共375字。
●宋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汝窑瓷器被誉为青瓷之冠,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宫收藏了21件。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这件水仙盆却釉色匀润,通体无纹,为传世仅有。
●《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作品,“三希”之首。
●北宋三幅山水 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其中《溪山行旅图》被徐悲鸿赞为“诚辟易万人之作”。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合作画成,参照各朝仿本,集各家所长。
●《四库全书》 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十余年始成。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