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路在何方?
2009-03-09 09:24:42 未知
798原来只是北京的一家无线电器材厂的破旧闲置厂房,后来被一群漂在北京的艺术家们发现,租赁了这里廉价的厂房仓库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从2002年开始逐渐形成气候,一批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开始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这里的空置厂房,艺术家们将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大厂房改造和装饰成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逐渐发展成为集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于一体的艺术社区,浓厚的艺术气息随后吸引了国内外几百家画廊驻扎到此。在随后近4年时间里798发展成为中国最热闹的当代艺术中心,并被北京市政府列为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798艺术区曾接待国内外游客、媒体等各界人士33万余人,日最高流量更是超过了3万人。
这些都是798的辉煌历史,但随着798名气的日益壮大,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府、物业和艺术家、艺术机构的利益冲突更为明显地暴露在大众面前。而在近段时间,798艺术区内艺术家与业主的矛盾纠纷更是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事件。而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由艺术家郝光的一封题为“呼请北京市领导关注798的种种问题”的公开信引发的。在信中,作为798艺术区最早租户之一的法籍华人郝光,对798的七星物业等管理部门提出了质疑,历数了管理者哄抬房价、管理混乱、乱收费等六大问题。
透过郝光与物业的矛盾冲突,从深层意义上分析798的发展难题,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北京市朝阳区政府要将798发展成为创意产业的示范基地,另一方面物业公司希望提高房租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作为中间方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则希望艺术区继续保持文化气氛,不要快速地商业化,另外还希望租金能便宜点,服务更到位一点。而这三方面的利益如何平衡,是影响今后798发展的重要因素。798艺术区的核心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798应该走商业之路还是艺术之路?本报将围绕这一系列问题,采访一些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一起探讨798的未来发展之路。
草根群体才是798的活力所在
●朱其(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据我所知,大部分艺术家个体都已经搬离了798,艺术家工作室越来越少,现在798艺术区的构成主要是画廊机构。被媒体曝光的“郝光事件”在一定层面反映了798发展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798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2年开始,处于自发阶段,那时798还是一个破旧的仓库,因为房租廉价,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并且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第二个阶段是粗放型的主动经营管理阶段,大概从2007年开始,七星物业对798进行管理。然而七星物业的管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不管大小机构还是艺术家个人一律统一租金,没有优惠政策,完全是一刀切的操作模式。并且因房价涨得过快,有些艺术家个人作起了二房东操纵房价,这也成为798矛盾升级的一个隐患。而现在则处于第三阶段,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画廊处于零消费局面,也有很多小画廊不堪重负搬出了798,大的艺术机构也在与物业商讨房租问题。为了减少成本支出,画廊展览周期大多放长,原来的798每周甚至是每天都会有画廊推出新的展览,而现在的大多数画廊一般是2到3个月才举办一场展览,并且印刷精美的画册和豪华的开幕酒会也被取消了。
前两年,798的物业管理部门还执行过一个所谓的大机构捆绑政策,房屋多是租给尤伦斯等一些规模较大的艺术机构。而这些所谓的大机构在艺术经济泡沫在的时候会比较热闹,一旦经济形势发展不好,它的弊端以及矛盾就会显露出来。而独立策展人、小型艺术实验空间等处于798的底层,而这恰恰是798最有活力的部分。798的核心价值还是前卫性的实验空间,也就是草根群体的活力。而他们应该有租金的优惠政策,给他们一些生存的空间。近几年物业管理部门一味关注大机构,提高房租,实际上是扼杀了很多草根群体的活力。艺术区的活跃还是要靠草根群体的支撑,现在之所以冷清了不少,主要是少了很多草根群体的活动。
798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北京的一个大型美术馆、文化旅游景点,这个社会责任已经超出了七星物业和画廊机构的承受能力。大家理想的是798能成为一个国际艺术中心,但从它本身的条件看是不可能的。因为国际艺术区还要考虑产权的问题,画廊不可能一直靠租房得以发展,待其发展至一定规模后肯定要有长期的固定经营场所,而这是798的物业所不能解决的。此外由于画廊业的税收收入等问题,导致政府不愿意大量投入扶持资金。现在的798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能寄希望于内部的改良,只能等待经济的复苏。
产业链条下的共生共荣
●阎雨(北京大学人本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798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随着艺术区氛围营造的日益成熟,艺术群体发展壮大成了艺术产业,此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了人文地产,而人文地产又做成了商业地产。在一步步地移化后,其结果是艺术家慢慢被挤到了边缘,而更多的商业机构参入进来。在全球经济形势严峻的发展背景下,798的商业竞争又进一步恶化,商业赢利的空间缩小,甚至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这就导致了798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狭窄。这是一个长线与短线的发展问题。不管北京的798还是宋庄,甚至是国内其他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本来营造的文化氛围很好,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彼此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但随着园区规模的发展壮大,园区管理部门、房产物业等加入后,一切又都变得复杂起来,后面的链条若想吃掉前面的链条,这就意味着后面链条成立的基础没有了。我们对商业生态环境的理解是要共生共荣,而不是要急功近利。若一味提高房价,艺术家不堪重负肯定要走掉,而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很多艺术机构也会不堪高房租的重压,最终也会走掉,这样商圈就死掉了。这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园的一大弊端,过多的商业化操作。
前一阵子,我刚去考察过美国的文化产业园。如在曼哈顿就有一个比较集中的艺术街区,很多艺术家生活在那里,并且是有保障的,房租不会随意涨价,他们会很安心搞创作,一切都很和谐。这主要是美国政府对其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力支持,让艺术家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而我们的798,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艺术家及艺术机构与物业在房价上的纠缠,牵扯了太多的精力,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摆脱恶性的商业循环或者是陷入商业怪圈中。798要想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而政府的财政支持也不能交给798的经营人员,政府应该一次性补给开发商,艺术家再向政府租房子,这样艺术家的创作领地就有了保证。艺术创作不同于其他商业产品,它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的运转过程,至少保障5年的时间,而目前798内签约周期过短(据说是一年一签),这样就不能保障艺术家的创作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798文化创意园的最核心还是艺术家的创作,没有了艺术作品798就没了灵魂。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