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与众不同的“捡漏”
2009-03-19 16:37:17 宋继瑞
一个买家,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大亨,还是手里有点余钱的中产阶级;不管你是为了显示高贵无比的身份,还是想在陋室中品味把玩,捡漏的想法肯定就像一股春风,时不时在你的心头荡漾。毕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位买到一件中意的作品,这种最寻常意义上的“捡漏”既能让买家在省下不少资金的同时,又能使买家获得超值的精神享受。不过,今天在这里亮相的这位买家,可不是这种意义上的“捡漏者”。
他把自己的捡漏称为“艺术捡漏”,以别于上面提到的“经济捡漏”。一方面他只买自己喜欢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买作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常常拿实物对比研究,而不是为了再快速倒手赚钱。我们很想把这位略显另类的买家请到台前,不过最终还是应被采访者的匿名要求,暂且称之为“郭老”。
学术底蕴造就火眼金睛
郭老可以算是中国拍卖市场上的老主顾,中国拍卖市场开槌不久,拍场里便开始有他的踪影。而先前数十年关于书画鉴定的经验,也使他“独具慧眼”。不过,他这双慧眼并没有放在“如何赚更多的钱”上,而是放在了他早有“预谋”的艺术家个案研究上。十几年如一日,如今,他在研究上也收获了不期而至的成果,并早有一些研究成果汇编出版。在这十几年中,郭老为了研究的作品和经费需求,随买随卖,从他手中也过了不少作品,其中自然也不乏经典的艺术捡漏故事。
话说2007年,作为嘉德四季拍卖会老主顾的郭老,在嘉德四季拍卖会的图录上看见了一件特别中意的东西。谈到这件作品,郭老便滔滔不绝,这也是他活到现在买的最贵的艺术品。“这幅《博古图》不是刘松年的东西,不过有刘松年的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也有这件东西,是杜堇画的。我在看到刘松年款的这幅时,已经见过杜堇那幅。并且在年代上有判断,我认为刘款这幅肯定早于杜堇的,这就等于说这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画作的另一个版本,很有意思。再者,这幅画画地确实好,我认为这张作品有很多宋画的因素。而杜堇的那幅,明显带有名人的痕迹。这幅作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画上的坐像之大,在历史上,除了坐着的皇帝像外,几乎无出其右。不过,这幅作品有个问题,它是失群的,也就是说它本来应该有三部分,类似三联画,我买的这幅是最重要的中间部分,左右两边的部分不见了。不过,据美国研究中国绘画的资深元老高居翰介绍,他曾在日本的一座庙里见到过这幅画左边的部分。至于他见的这幅的尺寸能不能和我这幅对上,我还没有考证。要是能对上,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数十年的书画鉴定经验,在郭老买作品前,总会显示出超强的“底蕴”。这件作品当时是被严重低估了,最高估价才三万元。不过,最终的成交价却让人着实一惊,竞拍者非常踊跃,价格也节节攀升,最终郭老竟以30万元才拿下这件作品。
事后郭老分析,“这件作品能顶到30万,也不是因为这张画好,画大伙不一定能看明白。不过这上面有乾隆五玺,还有项子京和高士奇的收藏印。就凭这玺和印,就可能有人顶到30万。”
其实,郭老对这件作品能顶到30万,并不感到惊讶。郭老基本上都是在嘉德四季拍卖会上淘他需要的作品,也了解嘉德四季的买家很多都是行家,旨在从嘉德四季上拍的一两千件作品中捡漏。对于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作品,尽管估价非常低,但行家肯定还是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所以,“我当初是准备从朋友那里借八十万来着。我的心理价位,起码也得八十到一百万吧!”
个案研究创造价格奇迹
对于以买进卖出来养学术研究的郭老而言,这么大手笔购进的画作,当然不排除再出手的可能,只不过那是郭老把这件作品看透之后的事情。
郭老的杀手锏是找原始股。“我的关注点往往是大家没有关注到的艺术史上很具代表性的我认为艺术价值很高的东西。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解读能让理论界或者市场认可这个东西。”这种系统化的解读往往要耗费郭老十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郭老正式耗在齐白石身上的时间就有十五年。十五年里,郭老重新解读了齐白石晚年的作品,也让学术和市场认可了齐白石晚年的作品。“我的切入点是齐白石晚年糊涂和不糊涂之间的作品。我开始研究的时候,大伙看不上这东西,也不懂这东西,包括齐白石周边相关的人都觉得这是齐白石画坏了的东西,价钱也便宜。”
对于郭老的这种个案式的研究及对市场的影响,市场方面的行家称之为“奇迹”。齐白石晚年的这类作品早期市场不受认可,也没有多大市场。当时一张三万左右。但是,现在却成了齐白石书画中最贵的一块。目前,这类好的作品已经卖出一百多万,既使是中等的也能买到六十到八十万。
谈到这块,郭老对于“艺术捡漏”的意外收获也颇为得意。
现在,郭老对齐白石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对溥心畬的研究又跟了上来。郭老对溥心畬的研究已经下了二十年的功夫。先前已经有的齐白石“奇迹”,在溥心畬身上还会再创吗?
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