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能否成为“硬通货”
2009-03-20 09:27:25 孙怡
“艺术品应该像股票房产一样可兑现。”在日前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提议打破民间艺术品流通瓶颈、建设艺术品可抵押品运行机制,让艺术品真正成为艺术市场上的“硬通货”,从而提升民间艺术藏品的现实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保护我国艺术珍品不再流失。
据了解,相比与国外,我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起步本来就比较晚,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作为一种有极高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升值空间的特殊商品,艺术品的收藏、投资热正在兴起。从2003年开始,中国艺术品拍卖经营机构和拍卖市场拍卖场次激增;200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交易总额达近百亿元。许钦松委员认为,尽管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一片繁荣”,但是在我国,艺术品仍然无法实现有效抵押行为和“硬通货”价值,“这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制约,既缺乏由政府主导、统一集中的规范化管理机构,又没有全国性、专业性、权威性信息平台,专家平台和科学化认证体系,以及缺乏相关艺术品抵押的法律和政策配套。”
“目前艺术品收藏的投资倾向仅排在股票和房产之后,但很多企业家刚一涉足这个市场,就被混乱的流通市场‘吓’跑了。”许钦松委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我国目前缺乏可将艺术品转化为有现实价值的可抵押品运行机制和专门的法规、政策,致使国内在艺术品流通和价值实现途径上遇到了诸多瓶颈和障碍,抑制了我国民间的收藏热情和社会资金对收藏事业的投入,这是造成很多艺术藏品得不到保护而流失海外的重要因素。“只有政府培育出健康的艺术品市场,才能很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收藏热情,从而让艺术品收藏市场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之中。这就需要国内的流通市场快速反映出艺术品的实际价值。”
“什么时候我们的艺术品可以像股票、房产那样可兑现?那就会有很多社会资金愿意投资艺术收藏品了。”许钦松委员建议,通过建立完整的、标准化的艺术品抵押制度,打破民间艺术藏品的流通障碍。“这种标准化工作可以先易后难。第一步,先给每个艺术品建立一张通用的‘身份证’,为艺术品的鉴定和评估提供丰富、准确的作者、作品和收藏者信息,及市场可参考价格信息。”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一支权威的艺术品鉴定评估专业队伍。根据许钦松调查,目前国内具备艺术品鉴定和评估能力资格的专家队伍和机构都正日益发展壮大,民间艺术收藏品交易市场和拍卖行达300家以上,从事收藏者有数百万人。“因此解决艺术品鉴定、评估的规范管理问题已经具备相当的社会基础。”据了解,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品鉴定人员都属于“师徒相授”方式,没有科班出身的人才。许钦松委员建议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鉴定专业,与文博单位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由国家制定技术资格标准,让艺术品鉴定师像律师等执业资格那样,有一定的职称序列。“广东在鉴定人员培养方面的基础就很好,完全可以先行一步,作为国家的试点,然后再将这种人才培养机制推广到全国。” (5 )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