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清宫收藏“敲门石”——“千字文号”掐丝珐琅炉瓶三式

2009-04-01 10:56:44 杨勇

  在近年收藏中国清代宫廷艺术品热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具有浓厚宫廷气息的乾隆朝御用珐琅器受到世界各地藏家的广泛关注,因而价格一路飙升,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成交纪录在各个拍卖行中比比皆是。

  地位 乾隆朝掐丝珐琅鉴定标准器

  查阅历年拍卖纪录可以发现,目前市场价格较高的乾隆朝掐丝珐琅器往往形体庞大,例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足炉;或造型奇特,例如掐丝珐琅鸟笼。“大”和“奇”固然反映了乾隆朝珐琅器烧制的高超水平,但镌刻千字文号的几案御用炉瓶三式同样为乾隆一朝所独有。由于器体较小,并且存世量相对较多,尚未引起藏家的足够重视,从而导致价格偏低。

  镌刻千字文号的掐丝珐琅炉瓶三式由一件香炉、一件匙箸瓶、一件香盒组成。由于是几案陈设品,个体较为小巧(炉的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炉、瓶、盒三式皆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统一装饰缠枝莲纹。外底中部从右向左镌刻楷书“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其下有“臣”“德”“池”“夫”等单字千字文号。釉色鲜艳、纯正,经常使用娇黄釉和粉红釉。掐丝粗细均匀流畅,花茎采用双勾技法掐丝。鎏金较厚,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尤为突出。这些鉴定乾隆朝御用掐丝珐琅器的重要特点在镌刻千字文号的掐丝珐琅炉瓶三式中均有所体现。

  炉用以焚香,瓶盛放铜铲、箸,盒盛装香饼。燕居焚香是宋代至清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雅趣。焚香的具体方法是:在炉中预置香灰,将香炭烧透后,用瓶中的铜箸夹入灰中浅埋,然后用铜铲将香灰压平,炭上置玉质或银质的片状隔火,隔火上放置香饼。焚香力求少烟,多气,香味持久,香韵悠长。黄庭坚《谢王炳之惠石香鼎》云:“薰炉宜小寝,鼎制琢晴岚。香润云生础,烟明虹贯岩。”所指正是此类放置于书房几案的小型香炉。与陈设于厅堂的大型香炉(如掐丝珐琅端、象足炉等,高度都在一尺以上)不同,炉瓶三式属文房必备品,文人气息更为浓厚。

  前景 价格偏低,适合初涉清宫收藏之人

  千字文原本是南朝梁武帝命给事郎周兴嗣用1000个不同的字编写的文章,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便于记诵,后来用为儿童启蒙读本。掐丝珐琅炉瓶三式底部镌刻的千字文号究竟具有何种意义?笔者从传世品和清宫档案两方面加以分析。笔者在整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6000余件掐丝珐琅器时发现,掐丝珐琅炉瓶三式上镌刻的千字文号有50多种,每种编号大多仅现存炉、瓶、盒中的一件,有两件存世的也是一件炉和一件瓶,无法构成具有相同编号的一套三式。这类三式在国内外各大拍卖会比较常见,但至今似乎同样尚未出现具有相同千字文号的一套。

  从乾隆朝养心殿造办处活计档案看,当时曾大量制作这类炉瓶三式,但每种编号似乎只做一套,与传世状况基本一致。例如,乾隆七年八月的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命令“照建福宫掐丝珐琅三件一分炉瓶三式多做些,其款用千字文号数落”。自乾隆七年十月至乾隆八年四月短短半年时间里,烧制了“天”“地”“黄”“宇”“宙”“暑”“余”“成”等30余套炉瓶三式。查阅清宫档案可以发现,珐琅三式是乾隆以后直至清末宫廷、苑囿(如乾清宫、中南海、藻韵楼)比较流行的几案陈设品。

  由上述现象可推测,炉、瓶、盒外底镌刻的千字文号代表了它们最初在各个宫殿、苑囿的摆放位置(或同一宫殿、苑囿的不同位置)。当时为不同宫殿(或同一宫殿、苑囿的不同位置)订烧的三式可能只有一套,后来因损坏或佚失,具有相同编号者无法凑齐,只得从其他宫殿拿来补充。因此,现在即便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很难找到具有相同编号的一套掐丝珐琅三式。由是观之,镌刻不同千字文号的炉、瓶、盒到清末时很可能已经放置在同一几案上陈设了。

  综合上文可以得出,具有千字文号的掐丝珐琅炉瓶三式实乃乾隆朝掐丝珐琅的鉴定标准器,宫廷气息与文人气息二者兼备。目前,这类器物的市场价格偏低,非常适宜初涉清代宫廷艺术品领域者收藏。

  相关链接:

  掐丝珐琅是将细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粘焊在铜胎上,再填施各色珐琅釉至花纹框格内,入窑烘烧,如此反复数次,待器物表面覆盖的釉料达到一定厚度,再经打磨、鎏金等工序制作而成。色彩艳丽,鎏金闪耀夺目,给观赏者带来雍容华贵的视觉感受,是这类器物的显著特点。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