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精神与现实的差距

2009-04-12 20:46:05 王易罡

谈那危与他的绘画作品

  2009年4月11日至5月9日北京新时代画廊举办了“蓝白·隔离” 那危油画个展。那危的作品给我一种孤独、不确定、富有精神性的感觉,并且,也许由于自恋、自闭,更带有一种压抑的感伤色彩。他大部分作品中的形象都是以艺术家本人为原型,在画面上偏离视心的位置,安排了这些身着蓝白条形服饰的主体人物。大面积的天空和虚拟的地面上(或是背景),他使用了压缩空间的手法加强了绘画的平面性,使得蓝色与黑色变得更加开阔与空旷,从而增强了画面主体的孤独感。而对于条形服饰形象的使用,使这种孤独的形象形成了一种不确定的律动性,变成了一个在有一定限制状况下的动感元素。正是这种动感元素,由于它的形象过于鲜明,以至于产生了一种神经性病态的感觉。这种条形的服饰形象在他作品的构图中形成了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在他的作品里它是有着积极的视觉与心理引导意义的。“蓝白条纹”形象实际上已成为了他绘画作品的一个重要性的主题,并形成了一个符号与标志性的形象,这也是他试图区别他人的一种文化策略。同时有力地把这种符号化的形象,融会在自己所表达的绘画主题之中,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绘画特征。

  那危的作品,我看到的大致上有四个系列。较早一点的是他确立表现风格手法的开端。他通过《独生系列》等系列绘画,确立了“患服”条纹形象,从此开始了他的具有后现代气质的绘画艺术。在这个系列中的条形衣纹,表现的形象鲜明而敏感,富有一种神经质的气息。作品从个人化的角度,表达出了一种瞬间的内心冲突,传达出人性自身的无奈,暗示了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面对社会及人生的生存状态。而主体人物的“患服”(即条形图案),给人们带来那种无法遁逃的心理压力,使我们无形中感觉到无奈无助的焦虑。在今天,他们所处的社会是浮躁而现实的,是物质大于精神的社会。他们将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独立的生存,社会,家庭,事业,内心的个性化与社会机制及公共规则的不协调,是顺应还是反叛。这使得80后的独生子女,在快乐的笑声背后,隐藏了许多难以述说的危机与不安。那危用一种宁静的方式,把内心焦虑及对现实的困惑表达了出来。而这种条形“患服”的蓝白条纹,正好生动敏感地体现了这具有神经质的惊悚感。在他的《春无力系列》中,明显地感受到了他对青春的认识与理解。并把上一个《0.1mg系列》的主题明确深化了,反省了80年代人的生活与自身的问题和责任。他把木马与现实中的马作为道具,植入到他的画面中,来隐喻童年的生活理想与成年后的现实生活境遇之间的矛盾。在一种形而上的绘画观念中,有机的把绘画主体分别表现在了不同的空间之中,即强调了自身的快乐又强调了自闭的意识。玩木马者完全沉浸在自我构造的精神世界中,而条形“患服”不时地在提醒着我们,它的快乐是瞬间短暂而且危险的,他把童年的梦与今天的现实联系了起来。同时也表达了80年独生一代的不醒世事及娇生惯养的习性,及步入社会时的矛盾心态。独生一代作为人类学上的特例,它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这一代人的思想、意识及文化的判断自然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他们的生活是在“上一辈”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形成的个人化、个性化,一直导致了社会与这一代人普遍意义上的沟通成为了障碍,由于这种障碍自然造就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恐惧。那危这组《春无力系列》正好描述了这样严酷的现实,在他们自认为还没有准备好的状态下,不得已进入了社会,不得已担负起各种责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的人生都是被抛入的,是不经意的突如其来的”。正是在这种“抛入”的“突如其来”的现实的境遇中,促使他们在迷失中自省。我们在那危的《独生系列》作品中便看到这种自省的力量。在作品《独生系列-顺从的对抗》与《独生系列-最后一吻》中,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力量与担负起责任的能力,因为世界总是一直向前发展的,对于未来我们是不可预知或是不可设定的,在这批作品中,画面中表达了个人内心的矛盾与抗争,大面积的黑色给人一种视觉压力,突出了“患服”蓝白条的精神性,使得蓝白形象格外鲜明。而在《独生系列-顺从的对抗》中那危的构图方式有了一些变化,把原有着具体形态的“患服”抽离出来变成一种图案化了。在《独生系列-最后一吻》中他似乎是在告诉我们,80后一代的崛起与自立,告别那个自恋自闭、迷茫的时期,健康阳光地面对这个纷乱的社会与现实。

  在他最近的《秩序系列》中,我们看到那危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把自己的思考方式放在了文化与历史的层面上,并以历史名作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作为主题,采取名作的局部放大的手法,加上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使历史与今天发生某种不确定性的联系,给予历史符号一种新的内容,同时又表达了他对历史大师的某种敬意。我们在今天的许多作品里常会看到相同的方法,即把三种不同的文化放置在一起,以创造出一种即分离又依存的关系。其中一个形象要么是加强,要么就是抵消。我想在那危的作品中抵消与解构还是占主要的地位。在某些程度上与他的《迷陷系列》中的文字所起的解构性的意义有相同之处。而这时的“蓝白条纹” 已经具有了一种抽象性的有机的形态,形成一种跨越历史与文化的比较。

  80年代出生的那危所面临的几乎是所有这个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但总的感觉他们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他们是中国经济财富增长后受益的第一代,同时又是残酷竞争、被打压的一代。由于社会现实的不认可,以一种不安与招摇塑造了他们革故鼎新的个性,也造就了他们抗拒墨守成规的精神。他们不太愿意过平庸的生活,他们也不需要更多的宽容,但他们需要理解——理解他们确确实实是中国转型的新一代。在这一代人中的确是要面对更多的挑战与无奈,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小学不要钱;我们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等等。现实让他们感受世间的冷暖,对抗却造就了他们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我总的感觉他们是真实、可爱,更加现实地面对今天的境遇。路总是要走下去的,也难怪他们有这样的说法:“怕什么,老子的路还长着呐。”路真的是很长。我早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个世界的未来是他们的。”对这种残酷的现实与他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形之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反差自然形成一种精神与现实的差距。而那危的这四个系列的作品,正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这种精神与现实差距的矛盾,是这一代人一个小的缩影,同时也是一种现状真实的写照。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