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子安印趣——新见“巴慰祖自用套印”赏读

2009-05-26 11:18:55 王文甫

  慢慢打开一个小小的紫檀盒,惊现的是一套篆刻史上赫赫有名的篆刻原印。石为青田,正方镂空,一套四枚,一石五面。读以印文方知此套印即为清代篆刻大家巴慰祖的自用套印,其中尤以“下里巴人”一印历代被公认为他的典范之作,也是篆刻史上的经典。吾等爱印之辈今生有幸捧读原印,真奇缘也。

  清代印坛金石学盛行,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继而篆刻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当时印坛流派纷呈,是印史上著名的流派印空前发展的时期。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派与安徽的皖派或切刀传神,或冲刀横戈,交相辉映,引领着流派印进入了辉煌。而作为皖派的中坚人物,巴慰祖的作品给后代留下了印之范例。

  巴慰祖(1744-1793年),清代著名篆刻艺术家。字予藉、子安,号隽堂、晋堂、莲舫等,安徽歙县渔梁人,与程邃、胡唐、汪肇龙并称“歙四子”。

  巴慰祖雅爱收藏,珍藏了众多古玩和书画珍品。他通文艺,精隶书,善画山水花鸟,并怀仿制青铜器的绝技,但其主要艺术成就还是在篆刻上。他少年时即喜刻印,又爱研究古鼎彝器文字,对秦汉石刻临摹甚勤,能抚刻尽肖。尙自云:“糠粃小生,粗涉篆籀,读书之暇,时操铁笔,金石之癖,如同嗜痂。间又以己意,仿为钟鼎款识,加干支与记人姓名于石上,寥为有识者所见,而加推许。”巴慰祖治印初学皖派大师程邃,后来改学汉代古印,得汉印之神而抒己见,卓然成为流派印学的篆刻大家。

  他的印章后人赞曰:“巧工引手,冥合自然,览之者终日不能穷其趣”。笔者感觉这个“趣”字用得很好,因为其印的特点就是其“巧工”,因“巧工”而得以细细玩赏从而得以“趣”,读此印真有此等感触。

  首先,其为套印,构思精巧,主人之趣尽显。今天看来极为普通的青田石,古人作平刀镂空为套印刻出“石框”,每个“石框”中要放下另一个更小的“石框”,每个“石框”再刻以五面印文,故在当时来讲工艺要求颇高,但从此印看,“石框”都刻得极为合适,大小匹配。一件件打开极富情趣。

  其次,凡二十面印章法变化十分丰富,构思奇巧,朱朱白白,章法缜密,读来又使人感到文字变化的享受,其趣横生。

  再则,他的篆刻喜用“涩刀”整印刀法统一,完整性很强,行刀精工细作,工致挺秀,印底多作“芝麻底”读来典雅工稳,有流畅挺秀、工致细润的美感,趣味上又有新格。

  巴慰祖治印庄严典重、温厚静穆,尤其以元朱文为上,此巴慰祖自刻印中,及尽其能,凡二十个印面中其擅长的元朱文就有十三面之多,从四字起到十三字的多文字印,让我们享受到了大师的铭心绝品,真是叹为观止。例如“下里巴人”,章法奇妙,平稳自然。印中的弯笔灵动秀美,“巴氏莲舫”、“慰祖予籍”印文构造精密,线条畅达,神采飞扬。朱文印“渔集”则工整秀劲,构思巧妙,疏中有密,笔道变化多端,耐人玩味。

  巴慰祖作印直追秦汉,境界甚高,无论朱白、无论大小,皆能紧紧把握住稳健、静穆的格调,无丝毫浮躁之气。因而,他比当时的印家更多了一分深邃感。这应该与他力摹古玺汉印,仿制青铜彝器,琢砚造墨,长期把玩上古器物,心摹手追大有关系。在文字的变化上是他更显功力之处,如此套印为其自用,故有五次篆到“巴”字,但是,每次篆法必有不同,但又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此实为难处,但巴慰祖大家风范使印变化有致,又增以趣味。

  巴慰祖临摹古印,浸淫秦汉,功底非凡,如“巴予藉”、“于胸则古”之印,得汉印之神而又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他印中又参以钟鼎、金文等,文字变化反映出他的金石文字之功,不愧为清代中期一位声名显赫的篆刻大家。

  玩物在趣,从章法、篆法到刀法与形式的多样化,此一例也。“览之者终日不能穷其趣”的巴慰祖印,加之十分稀有的套印,其印之玩趣何增百倍?凡观是印,而读此评价,信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