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坊化的景德镇正成为一个世界手工业瓷器中心
2009-06-12 12:01:24 王恺
相关链接:
即使在十大国营瓷厂尚未解体的阶段,景德镇就已经有无数人开始做自己的小作坊,过晓明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在工厂工作的时候熟悉了各道工序,加上景德镇能随时请到想要的人员,所以很早就出来单干了”。景德镇当时流行出品薄胎瓷器,是外地瓷器工厂无法仿制的,“那个时代广东佛山、山东等地方就已经把我们的工程师请到他们那里去了,称之为技术援助,可是一时间还是仿制不了我们的精品”。
过晓明记得,他和景德镇一些瓷器公司的老总去参加20世纪90年代初广交会时的场景:“满屋子的香港瓷器贸易商看我们进去都集体起立,表示隆重欢迎,晚上还来我们的宾馆送旅游鞋,那是那时候最流行的东西,就是希望拿到货。”
小作坊的好处是转变快,过晓明就做各种类型的瓷器,薄胎、茶具、仿古都做过,“有钱的时候,就去酒店乱挥霍,包一层楼面,把能叫到的朋友都叫来玩”。
不过,过晓明那个时代就已经发现了景德镇的危机,“国营企业和景德镇的小作坊都靠技术吃饭,所以对利润薄的大订单非常不敏感”。在广交会的时候,有外商来找他,希望他能做一批瓷器,但是利润不高。“每打是5美元,我在房间算了一下,觉得不划算。正在这时候,一个潮州的瓷器工厂老板来找我,听说那种利润我不愿意做,他大吃一惊,我记得他眼睛一下子就放出光来。原来在潮州,一打只有几美分的利润他们都做,他们做低温陶瓷,生产上很早就注重工业化流程,两三天就能倒出一个模型,从开模到出品只要两三天。”
与此相反,景德镇的体系是前工业化状态的,“我们也有流水线,这流水线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比如说制坯完了是修坯,修完了是立坯,立完了画画、勾边,一道道工序紧密相连,每道工序都讲究完美——这正和大工业生产所要求的机械、简单、快速相反。所以,景德镇的十大瓷厂最终无法竞争过山东、广东等地的瓷器工厂而倒闭,在过晓明看来是理所当然,“除去众所周知的交通、配套、观念等原因,我觉得技术上的自由化体系才是真原因”。
这种缓慢发展一直持续到今天,曹谱所开设的千年汉窑就是一个好例子,他本来也是国营瓷厂的工人。“在雕塑瓷厂上班,工厂还没倒闭我们就自己出来干了,先是生产薄胎瓷器,后来做过一阵茶具。景德镇的技术工人们,包括我,技术都很细腻,求生意识也很强,市场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他告诉我。
2002年,曹谱开始做陈设瓷器,包括巨大的碗,结果一个美国商人找到他,“要我在碗里面开个洞,做专门的洗面盆”。他想了想,为什么不做,这么简单。可是,做了他才知道,“要把生产传统瓷器的作坊转换为生产工业品的车间,太难了”。对方没有给他们提供样品,让他们自己出花样,“我们把景德镇各种传统技术都用在面盆上,青花、粉彩,包括一些特殊的工艺方法,可是立刻发现,大规模化非常难,先是坯不能保证完全一致,很多坯在晒干、绘画、烧制的过程中就损失了”。
现在他的院落里放置着大量废弃的面盆,“佛山那边我也去过,他们生产的陶瓷洁具是浇铸的,形状简单,颜色也简单,这种简单就是他们制胜的武器,人家可以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尽管他生产的面盆硬度高,手工味道浓厚,花样也复杂,“可是你完全竞争不过那些大工厂”。
他接到过景德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洗面盆的订单,“300个,6个花色”。可是,刚接订单他就被迫向对方说明,这些物品不可能“像工厂生产的一样,因为我们是手工拉坯,即使坯一样,烧制出来的釉色还是有差别,最多我能在各个产品中做到80%左右的相似度”。
这种制作方式,使曹谱的工厂尽管在景德镇算大的,可是和广东的工厂比起来就很“小巫”,做了几年后,他和广东佛山的几大陶瓷制品商结成了贸易伙伴关系,“他们定期从我这里定产品,但是这些产品不用来销售,而是装饰他们的展厅或者送到地产商那里装饰样板房,最多的量也就是三五十个”。
佛山的购买者和曹谱说得都很明白:“你就帮我做精细样品,反正你们的规模也加工不了大订单。”
也有人说要给曹谱投资,看中了他们的产品设计能力,也看中了他们产品的高质量,还鼓励他去佛山办个门面,和那边的大工厂竞争。“我当时就拒绝了,做手工产品的人都没有那豪情,我觉得那样做风险太大。”按照他的生产规模,一年做到5000个就已经够工厂运转了。曹谱说自己是个没野心的人。
另外,从技术手段而言,个性化的东西,从设计到最后出产品,至少要半年周期,“这在广东那边是无法想象的”。那边的老板告诉曹谱,他们的工业化大宗产品,不可能有那么长的研发时间,而且,研发出来的东西如果不能大规模生产,也是白费,所以,“还是那个结论,你们景德镇还是依附我们生存算了”。
于是,曹谱的工厂近些年来一直作为佛山的大建材商的精品车间而存在,这个车间保留了一切景德镇作坊的特征:核心技术人员都是亲戚,防止人员流走;不对外开放,防止别人来窃取设计;产品极其复杂,基本上一个品类的东西只有几十件。
不过在多数景德镇人眼中,这种小作坊在景德镇的兴旺,倒也是件好事。过晓明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制作高仿瓷的作坊的老板,他的高仿作品不少被买去收藏,也被造假高手买回去加工,当真古董销售。“在北京的潘家园转一圈,就能发现不少我们作坊的作品。”在他看来,景德镇现在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手工业瓷器中心,“产值可能偏低,可是,就算再怎么全球化,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存在也不是坏事”。
说起自己刚去过台湾“故宫博物院”,他旁若无人地对着那里面的瓷器作品鞠躬,他真诚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许多人做瓷器一辈子都在模仿,不是因为自己没创造能力,而是因为光是那些模仿,就已经值得耗尽一生的精力。”
(责任编辑:谢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