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梁访谈:东廊艺术的北京攻略
2009-06-15 09:41:05 未知
市场萧条、各地大小画廊纷纷转入或隐或显的歇业状态之际,上海M50艺术园区最早入住的画廊之一东廊艺术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北京市顺义区欧陆广场新设分馆,近日邀请艺术家冯良鸿、马树青、孟庆苠、秦一峰和于凡以“中庸的视觉实验”为主题举办开馆展。在展览开幕前,记者在专访中请东廊艺术的负责人李梁谈了他的“北京攻略”。
选址居民小区
他介绍,他们在北京分馆选择的是一个位于3楼的商场里的空间,有700多平米,内部结构与上海东廊的空间很相似。为什么选址在这样的居民小区的商业设施中?李梁表示有两个原因:一、艺术园区固然有许多优势,但对大众而言却还是有距离,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有隔膜。而欧陆广场在新北京展览中心对面,周围有许多住宅小区,居民众多,希望北京分馆能为他们提供艺术服务。二、他认为画廊不一定要缩在艺术园区里。东廊入住M50,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类似的小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M50也是在东廊进入以后才逐渐形成艺术园区。现在在居民小区中办画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要从中找到画廊发展的新路子,也很前卫。
至于北京分馆与上海总部的关系,他认为两个城市始终是互补的。从作品来看,有的艺术家的作品可能在上海受到欢迎,也有的上海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向北京推广;从市场看也会有互补:上海、北京两个市场都很重要,因为地域与文化因素的关系,两者又有差别。
他还说,在设立分馆的筹备过程中还做了一些调查,比如从居民人口结构来看,这个地区比较有可能开发艺术买家群体。不过到底怎么样,还是要看尝试的结果。他个人期望,画廊做好了,可以吸引其他区域的观众与买家,包括国际买家。他还透露,目前已在北京组建了当地的管理团队。
寻求学术性与商业的平衡
李梁表示,东廊艺术从1999年10月在上海成立画廊以来,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最具创新和实验精神的艺术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在美术馆和商业画廊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做到?他希望做一些有意思的展览,比如这个开幕展,其中有的艺术家本身并非市场热门,有两个半是做抽象艺术的。艺术家的教育背景、工作环境与学院较近,在艺术创作中有丰富的经验,比较倾向于学术性的探索,有学术的动机与学术热情。还有在美国的孟庆苠,正在寻找当代艺术的新的可能性;还有于凡的雕塑,都是出于自己的艺术趣味不断开拓尝试。他们在当前还是很有代表性,有许多艺术家是这样。他们不可能为新而新地把传统丢弃。
他还说,参展艺术家中除了秦一峰外,大多数在北京工作生活,以长期来看,东廊艺术在京沪两地的展览会互相交流,有时甚至会同时做一个展览。他还说,他本人对北京一直有好感,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北京开分馆的原因。不过他又表示,期望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自己的工作。画廊需要耐心地去做,要看得平常些。
对当代艺术现状提出质疑
提到北京分馆的首展,身为策展人的李梁表示,展览探讨了中国古典哲学理念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过分依赖西方艺术史的现状提出质疑。为什么选择“中庸”的理念?他解释,一是根据参展作品的价值取向,艺术家都带有中庸的态度;二是关系到当代艺术的解读方式。他认为解读当代艺术的方式很多,但真正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相联系的还是很少,过去较多的是从西方的脉络中寻找理论与历史的根据,这样很可能使当代艺术失去分量。是否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展览就此做了尝试。
至于艺术家的选择,他表示,作品最关键,其本身的质量最重要。是否有个人的语言不仅看看观念与理论。他认为,这次参展的作品,艺术家对东西方的东西都能有所取舍地用,其中既有中国文化的基因,又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两者的关系结合的比较好。他还表示,因此他相信在北京开设分馆,在结构上对东廊的展览运作、艺术家挑选都会有益。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