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茂宗:用泥土雕塑心境符号

2009-07-10 09:50:50 未知

  近日,带着一种慕名的心情,走进中国美术馆的7号展厅,这里,正举行着一场华丽的个人陶雕展。看着一件又一件鲜活而又现代的陶雕作品安静地伫立在各个角落,不自觉地为眼前一切感到震惊,这些被赋予生命的泥土向我们展现出了浑然天成的自然万物。它们向我们诉说的,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人类一种心境的延伸。

  而创造这些“生命”的人就是台湾著名的陶艺大师李茂宗。李茂宗来自台湾“瓷都”苗栗县,从小家境贫寒,拥有玩具是奢谈,泥巴成了李茂宗童年时代唯一的玩具,在当时,或许谁也不曾料想这个成天只会玩泥巴的“小顽皮”竟会成为当今陶艺界著名的“老顽童”,成为国际陶艺艺术的先行者。是他,带着中国陶艺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成就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舞蹈。

  早年间,李茂宗曾满腔热诚地带着一件件用心塑造出来的作品举办了首个个展,却一度被艺评家称之为是将一堆“破铜烂铁”搬上了台面。然而,正是这堆“破铜烂铁”不久后为华人捧回了第一尊德国慕尼黑国际陶艺展金杯,也使李茂宗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李茂宗赋予了现代陶艺不一样的生命,这与其独特的创新观念是密不可分的。现代陶艺在台湾,兴起于1960年代初。早在1960年至1965年间,李茂宗试图把中国传统陶艺的造型加以个人主观色彩。1965年以后,他在瓶罐以手拉坯陶器形成的功能上努力寻求新境,对中国传统陶艺的造型有了一定的突破,在彩釉的色感与质感上,都有了某种程度的创新,作品中也有了新的坯胎。

  1973年,李茂宗应邀到美国举行个展后定居至今,生活环境改变,其艺术视野更宽广,陶艺不再是陶器,创作观念更为之一新。此后,他脱胎换骨,“形随意破,意随形立”,形意浑然一体,从视觉的形象走向心意的形象。1980年以后的“得意而忘形”,更是对生命与人生、自然与艺术的更深触及与触发。憧憬而生,延伸心境,他的作品已完全不为形所限。在技法上,陶土与瓷土并用于“形”和“塑”,彩轴也随情泼洒,流动与凝集,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得以自然浑成,作风粗犷,质地力求细致,使造型语言单纯却不减弱其丰富之感。

  可以说,李茂宗大师从传统古典中辟出一条自我开放的现代陶艺之路,传承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前卫观念。他强烈要求与实质“蜕变”,从内在运思而成外在形体之语言,泥土的包容与自然的容忍,艺术家的心境,悠游自在,超乎自然,放任其心,哲理与诗情相融,像天成自然万物,在其内涵上有佛理的“禅”学意念。

  综观李茂宗的创作,可以看出,当代台湾陶艺家如何从重功能的传统陶器制作观念,蜕化成一种具有鲜活生命的现代雕塑。

  用李茂宗自己的话说,“在1960年代末期传统束缚下,为何我在现代陶艺可以有所突破?我过去按传统的做,但那不是我要的东西,也不是我思维的东西,就像国画一样,依样画葫芦,那有什么意思呢?现代陶艺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概念,加入自己的理念和个人的想法。并藉由泥土、成形、烧制,描写出个人心境的符号,表现出来就是我的作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