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书画 今春市场“强心剂”

2009-07-15 10:56:01 鲁裔

  今年春拍已渐入尾声。面临全球资本市场的深度调整,全球拍卖市场也经历了新一轮的洗牌。然而,在此轮春拍中,中国书画却给拍卖市场带来了诸多的惊喜。内地各大拍卖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将重头戏放在了中国书画这一板块,而事实也证明,中国书画市场在危机中扮演着坚挺的角色,不仅成交率、成交额数字喜人,而且还屡屡刷新记录,是什么让中国书画成为了市场的“强心剂”?

  久经考验

  自2003年起,中国书画市场率先爆发“井喷”,由此拉开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急速成长的序幕。2004年,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创下了6930万元的中国画世界拍卖记录,鲜于枢的《草书石鼓歌》则刷新了中国书法拍卖的最高成交价;与此同时,傅抱石、吴昌硕、徐悲鸿等画家的个人拍卖记录也不断被打破,成交价格过千万元的作品不胜枚举,开创了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新纪元。然而,到了2005年,市场的高度升温已经到了极不理性的状况,水平很一般的作品也能拍到数百万元,而且赝品充斥,甚至出现了很多“炒画团”,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导致出现大量泡沫。2005年底,市场终于承受不了泡沫的挤压,开始发生动荡。

  到了2006年,下挫的趋势更加明显,加之油画与当代艺术逐渐兴起,也抢占了中国书画的一部分市场份额。中国书画的成交率一再下滑,尤其是近现代书画,百分之八九十都在跌价,高价拍品更是寥寥无几。拍卖公司纷纷开拓新的拍卖领域,尽量精简书画专场的规模,如中国嘉德的古代及近现代书画专场就从2005年秋拍的1377件拍品下调至2006年秋拍时的992件,成交总额更是从4亿余元锐减至2亿元左右。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到了2007年秋,中国书画市场已开始逐步“回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仇英《赤壁图》为代表的古代书画率先崛起,近现代书画市场经过沉淀,虽然不可能再回到2005年以前如日中天的景象,但颓势开始扭转。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艺术品市场刚开始蠢蠢欲动的时候,中国书画就已经经历了一番涨落。只是上世纪中国艺术市场规模还很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不大。但这次打击却使中国书画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末缓行至2003年。

  经过近10年的调整,再度整装出发的中国书画市场则又经历了一次水深火热的考验。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使中国书画市场得到成长,也使身处其间的收藏者渐趋理性。与后来居上的当代艺术相比,前者的市场成熟度毋庸赘言。

  传统优势

  除了市场成熟度相对较高,中国书画及其市场自身的特色也成为这一板块坚韧抗跌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书画的主要市场在内地,而中国内地无疑是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的,可以说,金融危机并没有给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流带了根本性的冲击。

  尽管当代艺术风光一时,但主要是由国外资本操控,中国人真正参与进去的并不多,而古玩精品市场也主要在国外和香港,中国内地始终以书画拍卖为主流,作为一项传统的收藏门类,它是中国收藏者最主要的收藏对象。有鉴于此,中国书画市场几乎完全跟着中国自己的经济走,受国际经济危机的波及自然要小得多。

  此外,中国书画是和中国人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艺术,从收藏和消费的角度来说,中国书画都是最理想的对象,因为它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价格又相对比较合理,尤其是书法,可以说价格还相当低,这对很多艺术消费者来说都非常适宜。由于近些年中国人对传统的认识和追溯,中国书画也受到热捧,自2008年春拍开始,中国书法市场全面启动,这恰恰反映了收藏者、消费者鉴赏水平的提高。作为比国画更“中国”的艺术门类,书法的市场行情正被广泛看好。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中,中国当代艺术正逐步回归理性,而瓷器杂项等古玩依旧呈现好坏差异明显的两极化态势,惟有中国书画市场相对稳定,也只有它能重新领军内地艺术品拍卖。

(责任编辑:谢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