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看成都如何“叙事中国”

2009-07-21 13:58:35 杨慕荣

成都双年展艺术总监冯斌专访


成都双年展艺术总监冯斌

  即将打响的第四届成都双年展,从规模上看和前两届差不多,主题展有70人,新人特展有50人。“总管家”冯斌依然主管所有事务性的部分和新人特展部分,展览依然延用策展人制度,策展人贾方舟和邹跃进应邀“进军”成都。今年3月份,本届双年展主题“叙事中国”尘埃落定,“叙事中国”试图通过作品来阐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文化是怎样跟着发生变化的,反过来它又是怎样“描述”这种变化。

  都是“大头娃娃”惹的祸?

  记者:能具体的阐述一下“叙事中国” 这个主题吗?

  冯斌:它的主要概念围绕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阐释这样一个变化,或者说在这种变化中发掘了什么新的东西来表现这样一个变化中的中国。

  这个主题引发了一个争议的话题,第一篇报道好像是成都媒体写的,说双年展坚决拒绝“大头娃娃”,很快就引起了争论。当然媒体有自己的考虑,找一些新闻噱头。但这确实多多少少片面地理解了策展人的理念,策展人只是希望尽量的避免过多的采用一些样式化的形式来阐释中国的现象。

  记者:那么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会如何评判卡通样式?

  冯斌:既然我们策展人都一再强调这种说法是简单化的和片面化的,所以我想在学术把关上会注意这个问题的,当然也不希望那些既成的、样式化的东西出现得很多,作为策展人肯定是想呈现出更多的、新鲜的东西给大家。差不多再过数天左右,艺术家的作品就能到成都了,我想等展场布置出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川美院 张杰东 game over》


西安美院 刘晓亮《拆迁钉子户》

  新人也要搔“时代之痒”

  记者:新人特展怎么体现此次双年展的主题呢?

  冯斌:它是跟着主题走的,“叙事中国”是比较宏大叙事的一个概念,但是收了全国几百人的作品后,我不知道是该感慨这些70后、80后对这么多事件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还是说他们的关怀不一样了?刚开始很郁闷,因为确实没有看到我想象中的东西。后来也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能只用自己的观念来强求。每代人有不同的理解,没有“宏大的”、“沉重的”关怀,就偏向个体化的关心自我,这何尝又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变化呢?

  记者:双年展会出现四川美院的学生占的比重偏大的情况吗?

  冯斌:川美每届所占的比例都不会很大,差不多是在8个左右,和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几乎是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我心里早就定了数,川美不能超过10个人,这几年为了选作品,到各个院校去了解情况,我可以很自信地说,创作现状里四川美院无愧是各大院校里最有创新精神,创作状态最好的。四川美院的学生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也是与这个时代更有节奏感的一种衔接,按我的话说就是至少搔到了“时代之痒”。

  我们由于要做到“政治正确”,“牺牲”掉了很多人。这次新人有50个人,我们学校占了10个,今年算是最多了。这些本不足以为外人道,而且别人还可能会说怎么四川美术学院又多了两个,但其实真的是四川美术学院送的作品最多,水平也最高。很多学生反而因为他们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所以他们上不来,从这方面来说我真的是有“私心”的,我担心他们上不来。


中央美院 徐小鼎《京畿胜境之图》

  成都双年展不仅仅是给成都做的

  记者:金融危机对这次展览的投资、成本等方面有影响吗?

  冯斌:基本上没有。我和投资人邓鸿是十几年的好朋友,我都劝过他,今年是不是还要做?去年还发生了地震,现在又是这种情况,他们公司的运作情况我是一点都不知道,但想来应该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但是他说越是地震,越是金融危机,我们越要坚持做下去。不管外界方方面面有多少说法,从这实际的结果来看,预算、规模等都没有受到影响,基本上是和上届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记者:成都双年展的消费、收藏情况怎么样?

  冯斌:严格意义上我们还是学术性质的,所以这些问题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当然这些问题也是现实存在的,比如2005年的时候,有很多画廊来看画、买画,我记得当时台湾的山艺术基金会一次就买了一百多万。上一届还有一个台湾水墨的邀请展,也来了很多台湾的画廊,我知道有很多画廊都在和我们学生谈合作的问题,我记得开幕半个小时都不到的时候就有学生来问我要不要签约。今年我已经知道的就有很多北京、日本的画廊已经自费组织了收藏家团过来这边,来关心这件事。但具体会怎么样还不知道,我们拭目以待吧。

  记者:今年的展览倡导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这有没有你们主观上的市场倾向性?

  冯斌:没有!这可能和两位策展人的艺术诉求有关系,包括这次收集艺术家资料的时候,他们就要求艺术家写一段向普通观众阐述你作品的通俗文字。我是这样理解的:现在圈里的展览更多的是一种自娱自乐,但它应该怎样和这个社会发生关系,怎样和这个城市互动起来,怎样和市民结合得更紧密,我想应该是一个大型展览更加需要关注的问题,这次的策展人也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来试图做到这一点。

  记者:西南的艺术创作者特别多,但是显然北京、上海的艺术区要成熟得多,那成都双年展能为西南的艺术做多少贡献呢?

  冯斌:西南地区产生了很多特别是架上的艺术家,“川军”现象在全国都很普遍。但又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们这里是一个生产基地,而不像北京、上海,是一个附加值的舞台。这是一种地区差异,是资源优势造成的一个局面,这个局面不是一个艺术展览就能改变的。但是西南有这样一个展览在坚持这样做,它无意之中也提供了一个更大平台让大家关注这里,对西南整个的艺术来说至少不是一个坏事吧。另一方面,成都双年展不仅仅是给成都艺术家做的,我们还是在用全国的眼光,用世界的眼光在看问题。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