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在真实与想象之间——当代中国艺术现象

2009-07-21 16:15:10 耿幼壮

  谢谢大家。很高兴今天能够参加这个研讨会。其实我个人应该说对中国艺术或者是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外行,所以我只是想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我只把我写的东西读一下。

  过去三十年,确实在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上确实是有一个突然的“崛起”,这个当然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对一些人来说至少是比较令人好奇的现象。因为我们看到的过去不长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当代的艺术品不但很迅速地进入这个国际的艺术市场,而且价格好像也是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幅度,至少在过去几年,曾经在不断地攀升,而且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不仅受到各国的策展人和收藏家的青睐,同时也得到了许多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的学者的高度的关注。

  与此同时,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评论和研究,也大量地出现在一些展览的目录中、艺术研究的杂志中和一些专著中。这样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被赋予了一切意义了。到底是真实的反映,还是想像的结果。其实这样的疑虑或者是一种焦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到底它的根结何在。不仅是存在于中国,而且还见证于西方。我举了一个例证。两年前在英国举办的一次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标题就叫“真实的存在”——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所以在我看来,这是自己的感觉,就是出于真实与想像之间,可能是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得以发生和形成的真正空间,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出于真实与想像之间的空间当中,才产生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这些术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诠释和有的时候是过度的诠释。

  另外一个就是有一个多少令人遗憾的,或者是尴尬的事实。有许多中国人实际上是通过外国人的介绍,才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有所了解。也许这是我个人的感受,不一定对,因为我刚刚回到中国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介绍节目。除了艺术家,出现了好像更多的是国外的批评家在讲中国的当代艺术,我们中国的电视上。而且这个问题可能不但是对一般民众而言是这样的,而且在学术领域实际上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就是当然我这样说不包括许多本身的专业领域就是做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国学者,我是指在中国的一般大学中,所谓的中国的综合大学中,在许多做人文学科的,跟艺术比较接近的人文学科的学者,可能大部分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也不是很多的,而且经常是通过国外学者反过来了解中国当代艺术。

  所以这样,我觉得就是对于现在这些年来非常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而言,相对于国外学者的热情而言,可能中国很多学者是持有比较冷漠的态度的,对中国当代艺术。而且至于造成这种现象,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不是很容易能够说清楚的。不过,我认为可以肯定的是一点,就是国外学者的热情和中国学者的冷漠,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可能都并非完全来自对于这些艺术现象的清醒地认识。至少在有的时候是一种想像的结果。而且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时,在那个阶段,来自所谓异邦的想像中,难免会有一些掺杂一些形象的成分,而在那个时期,在所谓国人的想像中,或许会带有一些传统文化的偏见,这个可以理解。可是,即使在今天,在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生存处境有了极大地改变之后,我们可能还是无法判断,至少还是无法断言,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这一复杂现象,到底是国外的学者过于热情了,还是国内的学者过于冷漠了。

  不管怎么样,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介绍和分析而言,至少一部分国内的学者,或者国内的一般的民众,很多人是听到了还是从国外传来的声音。所以,在今天的当今世界、国外、特别是西方,其实我们说的国外一般指的是西方,来自西方的学者、批评家,或者简单地说西方的国家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其实这个也是一个几乎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对于西方国家一般民众,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我们几乎无法有一个准确地了解。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引人注目的表现,最多也是一个参照性或者参考性的因素。当我们考虑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参考性的因素。而即使我们再把范围缩小一点,限定在所谓的学术领域里。在那个领域中,肯定也存在着更为个人化的不同的看法。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当代中国艺术现象,根本无需了解这些东西。因为这样去做,去了解国外的一般民众或者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似乎是一种不仅是舍近求远,而且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可是我觉得实际上聆听他人,当然就是聆听自己了。所以还是想多少了解一下国外的学者或者一般民众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所以我就特别关注了一下近几年来在国外举办的比较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特别是他的展览目录,里面一般会收一些学者写的介绍的文字,艺术史或者是批评家、还有策展人写的文字。

  所以我这个简短的发言中,主要就是谈一下在这样几次展览目录中的文字。

  这样的做法主要是除了要了解一下当代中国艺术在一般国外的民众心目中可能具有的位置,可能的看法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了解,我们可能会对自己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中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想像部分,我指的是我们中国学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同样有一部分是想像的。可能对这部分,想像的这一部分有比较清醒的意识。

  要说的第一个展览,就是2007年丹麦举办的“中国制造”这个展览。标题是“中国制造”。我不知道这个展览的策划者使用这个题目的原意是什么,但是“中国制造”这个词汇本身显然是一个有着多种歧义的词汇、术语或者是概念。从正面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制造”立刻会让人想起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间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迅速的发展和比较巨大的成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制造”在今天可能已经不再局限于用来指称中国生产的工业产品,而经常是被用来比喻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一种影响力。我不知道可能展览的策划者是在后面的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汇的,也许是。问题是“中国制造” 其实从来不是完全出自中国自身,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我不知道工农业产品,特别是工业产品,常常是来料加工,照单生产。就此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品可能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中国制造”,这是指的很大程度上中国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西方的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订单生产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本来是一个无可厚非的事情,可是如果中国当代艺术仅仅满足于这种状况,不能再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提升,就可能会同我们中国生产的真正的工业产品一样,变成所谓质量低下的伪劣产品的代称。

  另外,如果说有些中国当代艺术品属于中国制造的这些范畴,那么来自西方的思想和订单也未必没有责任。例如我觉得某些行为艺术作品可能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其实从一开始,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行为艺术就受到了特殊的关注。就“中国制造”这个展览的本身来说,虽然它的展品主要来自于一处收藏,一个人的收藏,但是它的策划人却有意强调了行为艺术,在作为整体的中国当代艺术景观中的重要地位。如展览目录前言中所指出的展览馆,特别选择了强调行为艺术在当前中国艺术场景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种纪实性的艺术形式,其很难被整合到一处收藏或者一次展览中。但是它在近年来的中国艺术发展中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同展览中的许多作品之间的联系是显然意见的。后面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时间之上的艺术形式,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来说,一直作为最激进的例证,在一个不相信自由的国家中,发挥着坚持艺术自由和人的自由的作用。我觉得这样的提法很难说中国行为艺术在创作意图和表现形式上有一种越来越趋向极端化,就这个倾向没有关系。类似这样的说法,这样的鼓励。

  另外,就是在2008年在荷兰举办的另外一次比较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墙上的书写-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新写实主义和先锋艺术。”我不知道这个标题来自于什么,也许跟高名潞先生他们那个“墙”我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如果没关系,也不知道这个标题来自哪儿,是什么意思。不管它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在这次展览中,行为艺术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和强调。如这次展览的副标题所表明的,这次展览的策划者试图展示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及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就此而言,应该说这次展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进程。在展览目录中,在这次展览的展览目录中,我们可以读到三篇由艺术史学者撰写的文章,分别介绍了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中国当代艺术,以及第三部分,又是当代中国的行为艺术。在题为“中国行为艺术的艺术”的这样一篇文章中,收在这个目录里的,作者因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行为艺术的发展过程,并在文章的结尾处特别指出,他们,指的是行为艺术,可能会打乱公共艺术秩序,或有意瓦解一个为宣传所淹没的社会。可是,如果艺术要继续在人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正是通过展示了某种态度的艺术家,艺术才重新获取了其重要功能,这一概念构成了中国行为艺术的真正艺术。所以我的问题是,是不是有了某种态度,就可以使一些不太好的、比较丑陋的,或者是令人不舒服的行为可以变成艺术,我是比较持怀疑态度。

  最后一个展览,我一开始提到了,“真实的存在”——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07年在英国的利物浦举办的。这次展览主要关注的是两千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演变及意义。在展览的目录的前言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展览的标题“真实的存在”可以按照字面来理解,即展览是对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真实的反映,同时“真实的存在”也可以在反讽的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说幽默和嘲讽仍然是目前的中国艺术的一个特征。”对于这样的说法我觉得似乎是在说,这次展览本身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反映。但是这次展览展出的艺术品,并不一定是对中国的真实的反映。这其实上是一种几乎矛盾的说法。这种说法表明,展览策划者已经充分意识到,应该如何呈现真实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个问题。而这次展览作出的尝试是,由策划者在展览目录里,他们自己介绍过,他们做的尝试是,由策划者向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家发出邀请,请艺术家们提交创作计划,这样就能够使艺术家们在不考虑市场因素或者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相对自由地进行创作。这样,至少在展览策划者认为,一方面艺术家可以摆脱市场的压力,而不再追随那些人们已经熟悉的风格,比如政治波普、犬儒或者玩世现实主义。

  另一方面展览策划者特别指出,另一方面,这可以避免任何这样的指责,即这次展览不过是又一次展示了西方人对于中国艺术的看法而已。这样的看法将会符合只是西方观众的期望。这样的做法本身是否能够有效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它至少表明了即使在西方,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正是由于艺术市场和意识形态的左右,以往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可能并没有能够完全真实的展示出当代中国艺术的面貌。

  另外这次展览的组织者还指出,现在看来,如果说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是以寻求探索的界限和极端的犬儒主义为特征,那么2000年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则更具有个人色彩,也更为真诚,更为关注如何去反映作为个体的个人,在一个因急速变化而失去了任何参照物的社会中的位置。而不再试图确立一种集体的位置。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看法或许是洞见。因为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变化,现在无论是外国学者还是中国学者,可能都无法再依据自己惯有的思维想像模式,去相对比较简单地为中国当代艺术定位。这是我的发言,谢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