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庆和的水墨变革之尝试

2009-07-22 16:26:32 王静

  水墨,绝对意义上的传统艺术。从80年代开始,寻找水墨与当代文化的联结点,成为中国画业界的话语核心,也是传统与当代纠结的争辩焦点。众多艺术家为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20余年的时间中,探讨持续,课题由新变旧,创作者们对此的探讨却从未停止。水墨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然而传统的根脉越深,对今人变革的阻力越大,这种阻力来自固有经验、认知等等。外界渴望水墨艺术能够展现出与时代同步的生命力,然而继承和革新在怎样的尺度上可以恰好碰触到命门?众多艺术家为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不懈实验,各种观点和倾向构成了水墨语言的内部差异,也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文化场域。

  3月,今日美术馆展出了一场阵容庞大的水墨群展“四门阵”,展览由刘庆和、李津、田黎明、武艺四位艺术家领衔,同二十多位年轻一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呈现了水墨语言当代化表达的多维叙述和现时反思,二十余位年轻艺术家与前辈艺术家并非全然是师徒相承的渊源,深层意义上,他们对水墨技法传承和介入当代生活的差异与联系,成就了此次展览的鲜活和讨论价值。

  水墨画的当代变革,是创作方式、解读方式和欣赏方式的全面变革,作为展览的主要提名人——艺术家刘庆和,是最早一批实践者中的领军人物,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用水墨语言进行现时情境下的改良,以水墨的形态积极介入当代问题的讨论。

  媒材、图像的观念性转变

  近20年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大的时期,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翻开这20年的绘画史,折射出人们生存状态的演变历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绘画从集体式的狂热躁动,变作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捧,从口号变作内心独白。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全面实践了西方艺术方法论,批评界在解读水墨与当下文化的联系时,更多从题材和表现内容的角度评述水墨变革的意义,“都市水墨”等等概念由此而来。在今天看来,艺术家将亲身体验的时代感通过物化的图像呈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更本质的难题在于,艺术家需要思考和解决图像背后所牵连的,与约定俗成的认知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之梳理清晰,甚至在触碰到权利交割问题时,仍旧义无反顾,刘庆和对此的思考是:最切合实际的实践,就是坚持自己的探索线索向纵深研究下去。体验和感悟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并以个人风格化的面貌呈现出来。

  水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国古代先人的成就,水墨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化识别符号。水墨、宣纸这些材料本身被约定俗成的赋予了文化意义,它与自古以来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相关,这一精神气质来源于文化自身的连续性、独特性,还将继续影响文人的思维方向。

  今天的艺术家要继续拓展水墨艺术的可能性,面临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否需要舍弃水墨这种媒材积蓄的,温文尔雅,我独乐乐的文化内涵?在与其他媒材形式比较时,水墨所能散发出的最独特的特性和魅力是什么?对这类本质问题的思考,是刘庆和近年创作的思想背景。“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待传统和把自己融入古人的思路当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刘庆和解释说。在自己创作道路的选择上,刘庆和选择了前者,或者换个角度看,刘庆和找到了一种方式,用传统材料表达现代人情感,方法可以不是颠覆性的,传达的内涵却是前辈不曾,也不敢涉猎的。各种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真实的人性情感,虽不激越躁动,却足够牵动人心,引人入胜。

  这种转变由内及外,在水墨界迅速蔓延。

  文化场域的共鸣

  与情境相适应的绘画因素,是艺术创作游离出生活的重要起因。谁都无法要求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今人,按照2000年前先人的人生逻辑去生活,如同我们不能阻碍2000年后的人类选择另外的宜居星球去生存,并大骂他们离经叛道,抛弃先哲。艺术史的演进同样逃不脱人类社会推进轨迹的牵引。具体到历史中的个体,其任何反应都与个人经验和现时情境相印证。

  2007年,刘庆和的个展“隔岸”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紧接着是今日美术馆的个展,这两次展览的特殊意义在于,从展示环境、展示方式到观众的参与方式都与以往的水墨展览大相径庭,艺术家对水墨意境的互动性呈现,超出了传统水墨表达的尺度,这一呈现方式有其具体的逻辑思路。在展览史上,展示环境的变化直接促成了艺术观看方式的变革。水墨的观看关系同样在发生变化,曾经水墨画特有的交流方式,在行家看来精彩的用笔、用墨,很大程度上在巨大的空间里被抵消化解了。日益宽敞、硬件条件优良的空间更适于展出大型雕塑、装置等互动性强的作品,水墨含蓄内敛的表现方式如何适应展示空间的变化?

  在欣赏习惯变化和传统创作模式之间,艺术家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经验达到视觉效果的最佳呈现。刘庆和清楚的知道,在偌大的空间里,让观众在你的作品面前驻足,仅靠业内人的随声附和显然是不够的。水墨语言究竟能够达到多大的视觉冲击力?能否打破这种载体本身的局限性?唯一可行的就是针对时下的文化场域进行调整,在自身的语言范围内,题材、技法以及视觉表现力的综合调整,把水墨的形式语言发挥到极致,同时发掘水墨语言在情境刺激下的鲜活张力。

  比如,刘庆和一直对线条造型有所偏爱,在他的画面中,形象塑造是线条、墨与色彩综合运用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他在刻意钝化水墨的随机性,从而为画面的控制性赢得空间。这种技术性的要求,也使得刘庆和从很早便开始使用纤维较粗的“皮纸”,以满足视觉对于“塑造”的要求,突出水墨的质感。皮纸的使用使得水墨和色彩在粗纤维皮纸上有节制的随意性成为刘庆和画面中的重要特征和趣味。一方面,传统的没骨技法使得画面的效果比简单的情绪宣泄更加富有品质,另一方面其核心还在于为画面背后的情绪和观念保留了足够的空间。

  学术界常常以“在场”的观念,看待水墨艺术家参与当代性话题的立场,刘庆和在谈论这个话题时提到,对于一个手持传统工具,用传统水墨语言,表现当代生活的创作者,“在场”却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那恐怕是最令人沮丧的事情,不断在场域中发现问题,进而形成自由的讨论,由此所形成的良性机制,将为水墨艺术的未来带来无限空间。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