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国画姓“国”

2009-08-12 10:15:48 李承志

  我从小喜爱国画,临摹过几年《芥子园画谱》。长大参加工作,没有时间再涂红抹紫,但对国画的癖好,依旧不变。每逢国画展览,我再忙也去浏览一番。而且看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

  最近看了几本画册,突然发现有些国画,我看不大懂了:山不像山,水不像水,花不像花,鸟不像鸟。若说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求“神似”,不求“形似”。那么“神似”也得“似”呀!我对自己的审美能力,不禁打了一个问号。一次,把以上问题向一位行家请教,他不客气地将我数落了一番:那是你的观念落伍了。现在提倡与国际“接轨”,引进西洋画法呀!接着,还讲了一通我听不懂的“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名词。

  国画要借鉴西洋画的技艺,这已经是常识,刘海粟、徐悲鸿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但是,国画毕竟姓“国”,自有本身特定的规范,要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借鉴西洋画法,正是为丰富、凸现国画的这些特色。倘若喧宾夺主,以“引进西洋画法”为由,把国画自身独具的特质丢弃,那还是国画吗?

  与“国际接轨”是改革开放以来冒出的新名词,本来是指我国的对外贸易,为了打进世界市场,在许多方面必须与国际惯例衔接、统一,“接轨”的目的是“求同”,但艺术的真谛是“立异”。有句大家都熟悉的话: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国际性。中国画讲究传神写意:三笔两画,勾勒出几尾游虾,一匹奔马;浓皴淡抹,烘托出叠翠层嶂,云蒸霞蔚,出神入化,意境幽远……国画受到青睐正是由于这些特色。

  记得夏衍生前很欣赏一位著名电影演员说的话:“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他认为对一个艺术家来说,“面向”比“走向”更好。“面向”说明艺术家的脚跟没有离开自我安身立命的本土。我在这里不想讨论“面向”和“走向”孰优孰劣,但对某些热衷于追洋、仿洋,数典忘祖的国画家来说,夏公的教诲,倒是很切中时弊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