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文化输出的民间样本
2009-08-21 16:06:27 谢湘南
大运会的临近,将深圳置于城市文化形象输出世界视域的审视终端,然而谈到城市文化形象,虽然这个年轻城市给自己加冕了诸多名头,比如“两城一都”、“先锋城市”,但细察之,距离其实甚远,荣光存在虚拟。由政府主导的文化输出项目,几近于无。文博会、城市建筑双年展、读书月等文化样式的打造在深圳本城可谓轰轰烈烈,但放置他城,或异域,其品牌认可度则仍需时日,有待加强。重要的是政府缺乏将其作为城市文化形象的项目加以推广的意识。反观之,在深圳民间,这种品牌运作的胎动,似乎更为强烈。比如本色酒吧在苏州古运河边上盖起了本色美术馆、紫苑茶馆将分店开到了北京的故宫边上、华强集团在安徽芜湖建成中国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这些项目因为其具体、细微,且具有自身生命力的品牌运作方式,可谓体现了深圳人走出去的文化视野与建构雄心。他们使深圳的文化形象与推广不停留在虚拟上,令深圳文化输出具有了从自发性向自觉性迈进的特征。
以本色美术馆为例,这个目前国内场馆面积最大的民营美术馆,依赖的是本色酒吧的造血功能。从推动原创音乐跨入到艺术的立体式营造,从深圳到苏州,这种跨区域与跨领域发展,使本色这个历经十年的深圳原创品牌,开始具有了大文化视野。它除了展示创办者陈翰星的艺术梦想,更像一记有力的叩问,值得深圳文化的推广者躬身自省。
1 美术馆的定位是做21世纪的东方文化美学
7月8日下午,艺术家、苏州国画院高级画师叶放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本色美术馆的创办人陈翰星,一位是本色美术馆的艺术总监江山。正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的叶放,将两位请入屋,客人直奔他家的后院“南石皮记”而去。叶放是最近艺术圈的红人,他的作品“达园”正在威尼斯国际大学建造,这个作品原是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给马可波罗的礼物”之一。据说,在威尼斯类似的永久性建筑这是第二件,另一件是西班牙设计师设计的一座桥。能在威尼斯古城建造一个中国的园子,作为永久性作品被保留,这使叶放的风头一时盖过了其他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成为关注焦点。
陈翰星也正是冲着叶放能将中国园林做成当代艺术品而来的。他随身携带的是本色美术馆二期的建筑图纸。当他们坐下来时话题就一直围绕着本色美术馆二期的规划与建设。在他们初步的协商中,陈翰星邀请叶放在本色美术馆也造一个“园子”,作为他的作品被美术馆收藏。在陈翰星的期待中“这个园子是能与威尼斯的园子形成对望的”。陈翰星的想法得到叶放的欣然接受,两人可谓一拍既合。
叶放认为陈翰星是一个有艺术梦的人,那么本色美术馆大格局的梦由他来做,而自己的作品则可以以美术馆藏品的概念,令这个梦得以更加充实。在叶放看来,本色美术馆可以做成一个艺术与生活结合得很好的城市文化样本。二期的规划,从地板、阳台、厨房、餐具都可以做成艺术家的作品,而陈翰星要做的就是设一个局,提供一个艺术家舞台,让各路艺术家来认领。把整个美术馆空间像一张画一样来进行布局,运用水及光影投射,让古典的元素与当代呼应,为当代所使有,再加入艺术精神与实用精神,他觉得这是贝聿铭也无法想象的。
叶放的构想得到陈翰星的认可。如果说在去年年底,本色美术馆开馆时,陈翰星对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那么在他去看了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文献展等重要的国际艺术展览,及与叶放、陆蓉之等艺术界人士有了深入交流后,现在这一想法开始得以清晰呈现。“美术馆的定位是做21世纪的东方文化美学。”陈翰星说,他所致力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东方审美上的新的艺术体系,而不是拷贝西方的艺术观念。
2 美术馆二期将注入本色模式的造血功能
陈翰星一直认为自己建一个美术馆其实是在做一件不自量力的事情。在西方,办民间美术馆基本都是大财团才能干的事,再加上有合理的艺术法律与法规的支撑,使美术馆与艺术成为其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注脚。而在国内,当下民营美术馆的困境举目可见。众多民营美术馆在金融危机环境下难以为继。不仅是美术馆的公众性质无法成形,连基本的展示功能也无法正常维持。
陈翰星在这种情形下却“逆市而为”,紧锣密鼓地在做美术馆二期的建设。目前美术馆占地13亩,二期面积则为16亩。据陈翰星介绍,目前美术馆投入资金已达3500万,每天美术馆开支需要1万元,如果做一个像样的展览需要50万-200万。而美术馆在去年底开馆时则是五个展览同时开幕:“‘欲象Ⅱ’现代艺术展”(由长风策展)、“‘过/园’管怀宾作品展”、“栗宪庭电影基金会影像展”(朱日坤策展)、“法丹个展”、“余黎明概念影像作品展”。
陈翰星为何敢于“逆市而为”?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就真的只想到为艺术梦想烧钱,而不考虑现实问题吗?
当然不会。目前本色美术馆靠本色酒吧输血,他想到的是希望通过二期建设,引入本色模式,让美术馆能自己造血。所以他在想抓住上海世博会举行的契机,将美术馆二期加紧上马,将二期建造成一个可供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艺术狂欢的跨艺术空间。在陈翰星的构想中,二期是可以按照本色酒吧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操作的,那将是一个可进行音乐、戏曲、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表演,艺术家派对、雅集、创意市集等多功能的艺术空间。不仅邀请叶放做园林,还将移建一座古宅,作为观众互动的交流平台,还将有广场、有餐饮等多重功能空间。“我想在生活中融入更多美学,把价值做到可以与人分享。”陈翰星说。他还表示,当美术馆的学术成系统后,还将回深圳做一个艺术空间,作为本色跨界发展的延伸。
3 深圳文化品牌输出急需整体包装
当一个深圳人站在古运河边,看到本色那个简捷的“面孔”L O G O,他无疑会感觉十分亲切。而当一个对深圳不算陌生的苏州人看到这样的L O G O,他或许也会会意它的来历。当然文化的互动不一定体现在这样一个细微的LO G O上,但通过它,或许可以找到打开关于文化输出这样一个话题的钥匙。
陈翰星当年为什么不在深圳建美术馆呢?他的回答是做美术馆需要长期的固定的地方,深圳地价贵,拿一块地来做美术馆肯定不现实,而要去租一个空间,租期太短,根本无法实现做成美术馆的愿望。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负责人孙振华对这一说法,表示理解与认可,他觉得在深圳做文化成本确实太高,而到异地,或许他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观众、回应和支持。他认为民营美术馆能否在城市空间中生存,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支持,政府如何支持?支持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问题。在他看来,民营美术馆的运作应该多借鉴西方国家的制作模式。而谈到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品牌输出,他觉得深圳已具备这种能力和可能性,只是还过于潜性,不那么明显与自觉。
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毛少莹认为,深圳文化品牌输出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谈,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一方面是民间自发的。在她看来,当下民间自发的似乎更具活力与生命力,像雅昌艺术指数、华强集团的主题公园等;而政府主导的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像文博会、城市建筑双年展,政府只是搭建了一个向内的交流平台,尝未有向外输出的品牌意识。从城市营销的角度讲,深圳在这方面需要做一个整体包装,而目前尚没有一个部门来进行推介整合。她觉得整体上,深圳还是缺少有文化眼光的人,原创力量薄弱,大艺术家、艺术团体都少,而一个品牌的成长,需要这样的人群进行氛围营造,需要铺垫与高品质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