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数字化时代 艺术能否分享

2009-08-27 09:58:17 孔祥祥

  一边是博物馆因馆藏藏品图片版权问题闹上法庭,一边是商业机构利用这些藏品图片给用户提供艺术大餐。

  时下,有着“互联网百科全书”称谓的维基百科与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的一场官司正牵动着全球艺术界、文博界、收藏界的神经,艺术品数字化过程中的种种利益博弈也由此浮出水面。博物馆馆藏的图片能否免费在互联网上传播?手机、MP3是否是传播和普及艺术的最便捷途径?在数字化时代,百姓怎样才能最便捷地品尝到艺术盛宴?

  利益引发版权纠纷

  日前,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发现其网站上的3300幅图片被人用高科技手段下载后上传到了维基百科的网页上,声讨不果后,美术馆一怒将维基百科告上法庭,索取100万英镑的版权费。而维基百科也不甘示弱,直指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此举违背了它的公共服务宗旨。对此,美术馆在回应中表示,自己向维基百科索取付费的行为是为了补偿美术馆数字项目花费的100万英镑开支……

  资源共享,在英国被列入法律条文,维基百科指控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的罪名就是“封锁、限制公众享用教育资源”。而事实上,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最近五年来一直在陆续把馆藏的藏品图片发布到网上,至今年已经上载了近一半的收藏品,用户可以在线放大浏览高分辨率图片的局部,但整图下载却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版权,无疑是博物馆数字化举步维艰的症结所在。尽管在理论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为全民族所共有,但在具体操作上,显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博物馆自身的经济利益无疑是焦点。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表示,他们上传图片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这些收藏归档,作为一项收入来源”,而网上许可收入其实只是一小部分,图库的更多收入来自图书和杂志的出版——去年美术馆该项收入为33.9万英镑。在这样的经济利益牵动下,“无偿”变得语出乏力。支持美术馆发起反击的英国图片社联合会即宣称:“如果版权失效的作品的图片可以随意使用的话,投机分子就会利用这些图片来赚钱,这样损害的是每个人的利益。”毋庸赘言,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损害了目前的作品持有者的利益。因而现阶段的公论是,对于年代久远版权失效的艺术作品而言,它们的图片复制品的版权依旧受法律保护。由此,博物馆之间的门户之见、博物馆资源与社会公众的隔绝,在实践上依然是个大问题。

  资源共享是空中楼阁吗

  反观国内,这一情况也不容乐观,只是这悲观的内容却大有不同。作为艺术珍品最集中的地方,博物馆无形中成为了艺术与网络、数字等高科技结合的先驱。国际上著名的博物馆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都推出了网络服务项目,虽然仍存在一些局限,但已经有很长足的进步。而正如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所认为的,他们能够将馆藏品图片逐渐上传,供浏览者分享,已经是在资源共享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典范了。

  在国内,资源共享可以说仍是一个研究中的课题,几乎没有被实践过。尽管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之间资源共享的呼声已持续多年,却收效甚微,很多博物馆甚至都没有建设自己的网站,资源共享的祈愿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专门研究和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冯先生表示,国内收藏古代书画最丰富的几家博物馆,只有故宫博物院网站的数据化建设还算完备,“网站上有一些古书画的图片和资料,其中的一些可以放大浏览,但分辨率还是低,随便看看还可以,想仔细研究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只是把图片简单地挂到网站上,“又小又模糊,根本没法看。而辽宁省博物馆至今还没有自己的网站,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中国商报记者在互联网上随机走访了国内几家博物馆网站,除了展馆介绍和展览预告,可资利用的藏品资料确实少之又少,图片质量更是不敢恭维,可以说离数字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启动于1998年的“中国艺术博物馆数字库”,称要建成全球最大的艺术图片库,然而记者在网站上使用其检索工具搜索藏品,却查不到相应的记录,业内人士对于这一网站也知者甚少。

  在研究者、收藏者眼中,网络已经成为查找资料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之一,“谁也不可能真的满世界跑博物馆去看原作,更何况就是去了往往也见不到那么多的珍品”。然而,目前国内在博物馆数字化环节上的缺失,却让不少收藏爱好者感到遗憾,“需要看的人看不到,艺术本身的价值也没办法完全实现”。业内人士在提到这个问题时都只能无奈地摇头。

  按照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家博物馆前馆长朱凤瀚的理解,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共享首先要做到各自馆内藏品的信息化管理,而这个管理不能是各自为政的,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办法和策略,包括统一的数据表格、藏品代码等等。“有了统一的检索系统,才能实现馆与馆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可这个远景目标现在看来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馆际间交流尚且难以达成,普通民众要想“分享”博物馆的藏品,则更是难上加难。“很多图片、资料都是博物馆的‘独门秘笈’,他们才不肯轻易拿出来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类院校教师表示,尽管博物馆对于专家、学者查阅资料已经有了一定的放宽制度,但种种限制依旧和国外开放的体制相去甚远。

  此路不通走彼路

  尽管博物馆数字化的道路依旧辨不清方向,若干条岔路却已分别展开,商业机构开始在数字化艺术的实践上蠢蠢欲动,标志着艺术的数字化获得了新的推动力。

  8月初,“苹果迷”方小姐从互联网上获知了这样一条信息:苹果公司旗下的手机、MP3产品iPhone和iPod将携手佳士得拍卖行,共同推出艺术类业务。其具体内容包括佳士得将向iPhone和iPod提供大量艺术大师杰作的图片,从印象派到毕加索,高清画质的作品包括作品的即时价格变动等都会提供给用户查看;同时,用户还可以把自己创作的作品上传到佳士得,佳士得的专家团会对用户的作品进行评估。而此次合作中最重要的与商业相关的内容是佳士得将把自己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450场拍卖信息,包括作品图录提供给iPhone和iPod的用户。显而易见,佳士得希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最终实现手机和MP3用户参与竞拍。

  乍一看,这不过是一场以利益为标的的商业拓展行为,但很多“苹果迷”都认为,艺术的介入将加强苹果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使用户可以在掌中欣赏到艺术,双赢的公益利益甚至超越了经济诉求本身。

  将艺术带入数字时代,佳士得并非首创。早在此前一年,国内一些博览会就已经开始利用手机短信派发宣传资料,手机等数字通讯设备的普及,为艺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

  岔路的展开,似乎可以稍稍为博物馆与世隔绝的遗憾带来一点弥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数字化的艺术显然比免费的博物馆大餐来得更加实惠、更加过瘾;对于收藏者来说,见不到馆藏珍品,退而求其次也总比什么都看不到强。

  艺术数字化的终极目标在于艺术的大众化,无论版权的限制何时能真正打开,但网络浏览的不设限、手机等数字设备的普及,已经在使艺术变得触手可及。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