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倩:将中国设计师推上巴黎时装周
2009-09-01 10:14:07 未知
左起:Ralph Toledano(法国高级成衣和设计师协会主席);高志伟(汉帛);赵倩;高志伟夫人(汉帛);Didier Grumbach(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
赵倩的状态似乎又回到了三年前。在接受采访前的10分钟里,她给下属布置工作,中途接了好几个电话,给法国时装公会的会长Didier Grumbach发邮件。作为法国时装公会中国区总监,2006年,她曾帮助中国品牌吉芬和无用登上了巴黎时装周的T台。
对于当时的时尚中心巴黎来说,无论是谢锋的Jefen By Frankie还是马可的无用,甚至大到中国服装设计,都是完全陌生的概念。诱惑着中国设计师的,是成为“第一个”加入权威游戏体系的野心。马可的品牌“例外”从2003年便开始表达想要加入巴黎时装周的意愿,谢锋紧随其后。
只是申请在很长的时间内让谢锋遭到多次否定。赵倩已经不记得她向谢锋转达了多少次拒绝,最后的一次在2006年4月,那个时候,距离时装周的开幕,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了。然而转机在5月,因为设计师和赵倩的坚持,法国时装公会终于同意将谢锋与马可的发布列入高级成衣时装周的日程。次年,马可的“无用”成为第一个进入高级时装周的中国品牌。
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2005年,法国时装公会与中国纺织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条款中包括了法方将支持中国本土服装品牌进入巴黎。对设计师来说,尤其是非西方世界的设计师,得到巴黎时装系统的认可就等于拿到了全世界的通行证。更重要的是,从时尚产业的轨迹看来,设计师可以成为整个行业的出口,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高田贤三和山本耀司为代表的日本设计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走入国际视野并带动了整个日本时尚业的崛起。
中国时装设计师的加入不过是三十年前日本模式的又一次复制,当时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一样,都处于让世界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期。
“这段日本设计的奋斗历史其实是巴黎时装公会主动选择的结果。”日本时装研究学者Yuniya Kawamura认为。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专为成衣开辟了新的展示空间,再到以邀请年轻设计师作为受邀会员参与高级时装周来刺激萎缩的市场,法国时装公会对巴黎时装周结构的每一次调整都是为了确保巴黎时装的权威地位。
时装周开始前的一个月,顶着巨大压力的谢锋给赵倩打了个电话,“我很紧张。”他告诉赵倩。
“其实大可不必。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或者某一品牌的事了,就这一事件来说,大家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设计师和中国服装产业的第一次。”赵倩说得很直白却不无道理,进入主流市场是中国时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之举,至于身为载体的设计师,则是时势造英雄。
灵感来自“门”的时装发布集合了大量刺绣、雕花和图腾,也有英国式白底折裥贴身连衣裙、条纹羊毛开衫、背带广角短裤和灯笼袖衬衫。不动声色的中国痕迹,却没有产生刻意营造的中国氛围。没有用直接的物态来表现中国,突破了外国人对“中国风”的思维定式。
随着发布会的谢幕,赵倩和众多来自中国的时尚杂志编辑松了一口气——意义被无限放大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便是成功。巴黎媒体将评价和期待给了谢锋之后的整个中国服装产业:“这场时装秀开启了中国服装设计的希望。”接下来,巴黎服装学院博物馆收藏了Jefen发布会的门形邀请函,一年之后,中国国际时装周授予谢锋“十大设计名师”的荣誉。在众人的眼中,谢锋完成他的“一夜成名”。
如果说谢锋是中国设计师进入国际时装周的前奏,那么2007年无疑是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装周上整体亮相的一年。这一年中,谢锋继续在巴黎时装周展示了他的两季时装;在米兰,设计师郭培带来了她的礼服;纽约时装周上出现了男装品牌“卡宾”。至此,纽约、伦敦、巴黎、米兰四大时装周上都出现了中国设计师的身影,亮相国际成为你追我赶的集体行为,也是那段时间里中国时尚业聊以自慰的凭证。
不过,仅仅是两年过后,来自中国的品牌再次以集体的方式从国际视野中消失,就连坚持最久的谢锋,也总共只有五季的发布。时尚圈是最现实不过的,丝毫的犹豫和任何的停滞都有可能马上被淹没。“实际上,他们只会记得最新鲜的潮人和坚持至最后的超人。”赵倩说。
实践表明,零星的攻势似乎很难将时装中心的壁垒和对中国时装既定的偏见打破。赵倩在酝酿一个全新的计划——在明年,将中国的10位时装设计师,外加一些时尚摄影师和装置艺术家,打包推向巴黎,举行一个展览。她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一个设计师能代表一种风格和思想,当有10个设计师的时候,就可以呈现较为完整的中国创意艺术,以群体的方式折射中国当代时尚产业的原貌。可以从中感受到的力量,是衡量中国创意是否值得关注的决定性指标。如果可以顺利实现,将会是中国时尚的又一个第一次。
“就像是洪水不停冲刷堤坝,我们在制造一波更大的浪。”今年9月份即将举行的选拔赛,将决出这个团队评价标准之下能代表中国设计力量的10位设计师,评判的体系似乎在规避学院派的影响,除了中国服装协会会长之外,其余评委均是在任的时尚杂志主编。赵倩和她的团队一共邀请了30多位本土设计师作为参赛选手,他们中的主体成员,都是80后的新锐设计师。
以好奇心为出发点的西方时尚规则制定者,究竟会对中国的年轻人有着多大的兴趣,谁也不敢保证。如果说要成功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商业成果,更是一次超越以往经验的新冒险。实际上,是否真正国际化有一种衡量标准——客户群体的构成。当中国的服装可以实现穿在除了中国人之外的人身上时,才算是真正走出去。
计划是从买手店的渗透开始,在展览结束之后,所有的作品都会被放置到一个Show Room,长期展出,方便买手随时光顾订货。和正在等待的结果相比,之前中国所有时尚从业者的努力才是一个铺垫好的开始。
“除了我们以外,其他的人也在做着类似的努力。总会有一个浪头能冲破堤坝,但这也绝不只是最后这个波浪的作用,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有了这么多的积累。要知道,没有什么努力是无用的。”赵倩说。
(责任编辑:张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