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仁游艺写丹青·七友风华永流传
2009-09-02 15:19:11 张礼豪
文人雅集团体“七友画会”,自1950年代后期就为台湾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传承扮演重要推手,其首次展出至今刚好届满半个世纪,多位成员的子女门生积极奔走,终于得以假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兰谱清华──七友画会50周年纪念展”,一方面提供爱艺人士得以重探各家手笔的绝佳机会,另一方面也希冀透过表彰七友行事风范与人格修养,予当今争名逐利之世风一记棒喝。
1955年,马寿华(1893~1977)、陈方(1897~1962)、陶芸楼(1898~1964)、郑曼青(1902~1975)、张谷年(1906~1987)、刘延涛(1908~1998)、高逸鸿(1908~1982)齐聚台北悦宾酒楼,由郑曼青提议“以七人皆具脱略形骸之性,声应气求之雅,组成七友画会”。1958年人日(农历正月初七)于妇联会孺慕堂举行首次联展。展览期间只供欣赏观摩,旨在提倡艺术与青年的模范,在当时台湾画坛实乃引领风气之先,所谓“丹青自成千秋约,水墨题咏七友会”,一时俊彦,颇为世人津津乐道。
此七人无一不才情早发,书画诗词内涵丰厚,再加上品德节操高旷,故作品毫无烟尘之味,体现了传统文人的书画精神内涵。他们的艺术风格大致上承袭了宋元明清以来的文人绘画传统,例如山水均受清初四王影响,偶尔亦见明末四僧个性化的表现。刘彬彬所藏一件王壮为特为1962年七友画会所撰之《丹青七友歌》,内容写:“丹青七友首木轩,蔼然仁者和而宽。笔墨涵厚出自天,性行学艺诚兼全。芸楼对客总谦谦,兴来点染铺云烟。脱手便欲追古贤,司农榘矱能跻攀。荒斋写竹从酒边,彷佛酒气出笔端。一时睥睨无古今,迩来病臂删便娟。玉井字号曰曼髯,世称三绝医酒拳。我重其画醇且渊,青山白眼无人间。谷年舅氏冯超然,海上老师推主坛。幼传法乳一脉延,晚看纸墨生波澜。延涛须发何鬑鬑,变化毫颖亦鬖鬖。水晕舒舒墨团团,两鹤一僧相遇参。逸鸿五十人翩翩,犹是当时美少年。不知画与人孰妍,忽惊老笔蛟龙蟠。”透过精湛诗文,言简意赅地将七友之生平、特色与艺术成就勾勒而出。
另如姚孟谷于《引书入画七友之艺术造境》一文中,认为:“今人画人精于书者,当推‘七友’,‘七友’非仅以‘六法’通于‘八法’,且其内涵人格融之于画。故笔墨不凡,各显天趣。马寿华之竹,气厚神和,从容闲逸,间作松柏山水,亦苍润古朴,一如仁者。陈芷町氏之竹,清雅秀拔,意态潇洒,有高士风。陶芸楼氏山水,于法度中,见其潇洒,思致绵密,而情意悠远。郑曼青氏山水花卉,长于观照,水墨淋漓,所写层山迭水,咫尺有千里之势,间作四君子,运以书法之韵律,穷其灵腑之感性。高逸鸿氏之花鸟,师法古人,上承宋元道规,摄其物态,年来兼运干湿笔,以使画面苍古润秀。张谷年氏之山水人物,上承宋元道规,谨言有度,与其书法媲美。近年来,开径而行,放笔写实,所写大幅山水,汇南北宗皴法而代以草书,揉擦成趣,明暗自显,功力深厚,自不待言。”可说具体点出各人艺貌风格所在,确为允论。
5月22日晚间的开幕典礼上,相当难得地将马汉宝(马寿华之子)夫妇、陶晴山(陶芸楼之子)夫妇、郑沛伦(郑曼青之子)夫妇、徐忆中(郑曼青门生)、张正旸(张谷年之子)、王寿谖(张谷年学生)、龚书绵(高逸鸿夫人)、刘彬彬(刘延涛之女)与陈方长女陈春明以降的多位子女、家属等七友相关人士齐聚一堂,其它包括李奇茂、倪占灵、郭燕桥、罗芳、沈以正、陈宏勉等书画家,林柏亭、黄光男等艺文界人士亦到场,场面之热闹,堪称台湾艺坛近年少见。
此次展出作品中颇多未曾示人,殊为难得。除每人笔底书画,亦搜罗多件相互唱和、切磋画艺之作,以及往来信札等,可说是蔚为大观。尤其四君子之画题多所能见,正巧可从中体会各人画艺、气韵异同之处。马寿华指画之《芝兰竞秀》,尺幅虽小却气韵生动;陈方《风竹》开画竹创格,不让前人;陶芸楼《秋山清爽》用笔幽逸,上追元明;张谷年《雨影云归》纯用墨色浓淡点染,便得逸趣;郑曼青《不可无一不能有二》长卷写兰草之幽,不惹俗尘;刘延涛《忆写日本大泷瀑》一作,观之直似飞雪溅人、水声涛涛,全件文质流露,堪称罕见巨作;高逸鸿《画松如篆篆如龙》用笔劲健,犹胜复堂,均值细细赏鉴。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