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点综合——回声壁

2009-09-15 13:54:40 未知

  ■“一段时间以来,美术界不断出现了评选‘最……画家’的活动,‘最具学术价值’、‘最具市场潜力’等等,基本规律是,‘最具学术××’、‘最具市场××’,那么,填空游戏是将‘价值’、‘影响’、‘潜力’这些具有价值观的词汇融入其中,同时,将‘学术’和‘市场’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活动自身的运作目的。无疑,这样的活动鲜有‘学术’可言,市场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陈履生谈学术和市场的“拉郎配”。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同样地,我相信学术也难与市场一路同行,除非那“学术”,学的是市场炼金术。

  ■“中国的古人,在山中盘桓几十天,山水烂熟于心,最后画出来的却常常不像摄影镜头下的那片山水。因为那种山水,只有中国人的心胸可以容纳,可以画出来。这才是深刻的、超越了一般绘画语言的精神性的东西。”

  ——许江说“中国山水画应保持天人合一的观察方式”。

  人们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是什么?是天才,是灵感,更重要的是对造化之美的感受能力。造化之美无处不在,但唯有一颗对美敏感的心,才能产生挹之不尽的灵感。

  ■“故宫的建筑本身并不是为博物馆而建的,它是为皇帝而建,如果要把它变成博物馆向世人展示,肯定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我在担任副院长时就考虑过,故宫是不是需要另建一个展示的场所,这样可以把藏品集中进行展示,给参观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对故宫“发挥余热”持保留意见。

  如果把作为博物馆的故宫比作“椟”,把馆藏比作“珠”,那这“椟”也未免太奢侈了些,有“过度包装”的嫌疑。

  ■“显然,‘沉没成本’阻止了许多画家走向市场而完全‘职业化’。但‘沉没成本’也如硬币,有它的另一面。经济学认为,如果某个产业的沉没成本很高,就会形成‘进入门槛’。例如能源、通讯、交通、房地产等行业,虽然超额回报巨大,但初始投入和退出成本同样高得惊人。高门槛形成的壁垒,往往使许多‘准进入者’却步,在堪称‘看谁输得起’的比拼中,只有‘输得起者’才能胜出。”

  ——刘晓丹谈画家走向市场的“门槛与壁垒”。

  沉没成本不应影响“经济人”下一步的决策,机会成本则恰恰相反;比照刘氏原文,所谓“沉没成本”应为“机会成本”。至于把艺术所属的文化产业等同于能源、通讯、交通等自然垄断行业,比拟更属不伦,毋庸赘述。

  苇 杭 点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